
文 / 詹珮蓉 攝影 / 高經凱、鄧宇辰、顏志倫
圖片提供 / 楊岳霖
山雨林陶藝工作室主理人楊岳霖說,「手作帶給人們的溫度是任何AI無法取代的。」禪修多年的他,從製作陶藝的過程中悟出人生哲理,也在授課時結合靜心體驗,帶領學員專注當下,透過觸碰陶土,連結大地及大自然的力量,從中感受寧靜和諧。
楊岳霖的作品備受肯定,不僅舉辦多場展覽,也屢屢獲獎,如2022年參加第五屆台灣青年陶藝雙年獎入選、2019年榮獲春之清華藝術卓越獎「設計組銀獎」。去(2023)年以「萬化no.1&7」榮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精選,受邀至總統府參加「島嶼工藝˙流動風景」展出。
嘗試多元媒材 敢於創新
山雨林工作室位於台南市新化區,隱身在社區一隅,周圍綠葉扶疏,鳥鳴啁啾。走進貨櫃屋改建而成的工作室,內部空間不大,卻十分溫馨,陳列木質家具、陶藝工具等。這裡除了是楊岳霖教授陶藝課程的教室,也是他進行創作及媒材實驗的地方。
楊岳霖從小受到藝術家父母薰陶,他很感謝父母沒有強迫他就讀美術班,反而給予他充足的探索空間。「大學時開始接觸陶藝,從認識並熟悉不同媒材著手,到碩士班時,才真正探索自己的創作風格及方向。」
楊岳霖2021年自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畢業後,因為對藝術懷抱熱忱,為了能持續創作,自行創業成立工作室。「取名『山雨林』的原因,是希望讓學員在拉坏、捏塑或灌漿的過程中能全神貫注,找回自然平衡的身心狀態。」
陶瓷歷史悠久,「2,000多年來,前人已經奠定很多技法,我希望加以創新,所以嘗試將陶瓷結合玻璃、3D列印、石膏原型製作、絹版印刷等媒材,讓製陶產生新的趣味。」楊岳霖說。
由於不懈地努力,楊岳霖的碩士論文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原本陶瓷和玻璃這兩種媒材因膨脹係數不同,要結合相當困難,但他從研究中發現,膨脹係數相近的陶土和硼玻璃可以相熔合,此成果獲得指導教授讚賞。他表示,能取得這樣的斐然成果,與禪修開啟內在智慧息息相關。
因為工作室不在交通方便的市區,楊岳霖善用他深厚的陶藝技巧,規劃出有別於僅有捏陶、拉坏的課程,例如運用灌漿技法搭配石膏模具,製作出具山水紋理或個性化配色的陶瓷杯或擺件等作品。
陶藝結合靜心 赴英國開工作坊
楊岳霖在大學時期加入領袖社入門禪修,就讀碩士班時,正式成為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師父的弟子,在新竹地區的禪修會館共修。禪修幫助他在創作或工作卡關時,以靜定的心突破困難,「當心靜下來,很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創作時更容易專注,還會得到貴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