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業的傳承、文創、再復興

台灣竹業的傳承、文創、再復興

竹簾、竹蓆的生產市場,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隨著全面工業化,竹業生產線大量外移中國,目前全台灣僅存篁城竹簾唯一一家竹簾工廠。由於負責人致力轉型升級,至今已歷三代傳承,除了進攻文創市場,也配合地方政府成立文化館,延續竹藝產業與文化的保值和發揚。

文/溫欣儒
圖片提供/篁城竹簾

竹子因具備了生長快速、取材方便、材料便宜等特性,常被利用於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用途十分寬廣。早期,人們的生活幾乎都是用竹子製造,透過巧思與技藝,將竹子開發成竹篩、竹籠、層籃、屏風、乳母椅等日常用品。

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各國重建經濟,國際市場對竹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台灣竹業因此展開外銷市場。到了1960~1980年,台灣竹業進入全盛時期,除了外銷歐美、日本等國,從事竹材加工業生產者也達上萬人。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工業現代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大量快速生產的塑膠製品取代了傳統竹製品,就連耐用的竹椅、竹凳,都被塑膠桌椅取而代之,以致台灣竹藝產業日益凋零。許多昔日美好的竹製品也因而悄然被人遺忘。

至今,全台仍在經營竹子相關的產業屈指可數,生產竹簾的公司更是僅剩「篁城竹簾」一家。

延續竹工業 開發竹簾生產線

歷經三代改革,篁城竹簾成立至今已60餘年,早年主要從事竹子買賣事業,原名為新東竹行。日據時代,創辦人莊仕勳走遍全台產竹地區,發現新竹縣尖石、五峰等地的桂竹質地細密且防蛀,故選擇落腳竹東,開始經營竹業。

直到1977年,莊仕勳老先生退休後,將產業傳承給兒子莊文勇,才開啟了篁城竹簾的篇章。

莊文勇原本在台北從事紡織業,後來因體恤父親辛勞而回鄉幫忙,但才剛接手新東竹行的他,就面臨一大挑戰;當時台灣工業正開始起步,經濟快速發展,台灣竹業與其他原物料製造業都深受塑膠製品的衝擊,新東竹行也不例外,銷售額逐年遞減;因此莊文勇開始思考轉型,他娓娓道出當年若持續竹材買賣,勢必不敵國外的大量傾銷而沒落,於是便毅然決然地投入產品製作,轉型生產竹簾。

傳統的竹簾絞織機改裝成平織機

篁城竹簾老頭家莊文勇將傳統的竹簾絞織機改裝成平織機,製作出許多不同花樣的竹簾,吸引學校學生前往參觀。

早期,竹簾的製作方式是使用傳統絞織機,將竹條放進機器,線就會自動隨著竹條旋轉而固定,然後持續重覆這個動作,就能編織出一張竹簾。然而這種編法產出的竹簾很普通,只是簡單的固定形式,沒有其他變化。

「同時我發現,」莊文勇說,「竹簾的製作方式與織布原理很像,所以我開始研究並改裝機台,結果製作出來的竹簾出乎意料地漂亮,也可以發展出很多花樣。」

莊文勇靈機一動,利用過去在紡織業的經驗,將傳統竹簾工藝的雙股編織法融入平織法,開啟了竹簾產業,也把公司名稱從原來的新東竹行改為篁城竹簾。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