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明媛 攝影 / 顏志倫
通路,往往是農友們在辛苦耕種後,進行產銷時會遭遇到的最大難題。但新近在週末興起的小農市集,讓他們可以直接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銷售,而不必再受到中間商的剝削。
曾因反對進口稻米而連續在台北街頭以爆裂物抗爭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出獄之後,在2008年的台北東區黃金地段忠孝東路4段248巷內的一處空地(平日為停車場)成立了「248農學市集」,提供小農將自家產品在這裡擺攤銷售。
溝通加信任 拉近消費者與農民距離
任何人只要一看到「248農學市集」,就知道是以地點「248巷」為名;而「農學」二字,則是結合了「農業」和「學習」兩個概念,意味著消費者要向生產者學習,而生產者要向環境學習。楊儒門表示,他希望來到這裡的消費者,都能在購買農產品之餘,還能更進一步地了解有機農業以及農友的工作情況。
楊儒門說:「其實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與農友有一個對話空間,讓彼此建立一種信賴關係,同時也可以把有機和無毒的農業理念傳遞出去。當消費者、生產者及環境能夠形成一種三方都友善共存的關係時,那麼人與土地也可以保持良好的關係。」
問他為什麼選在高人口密度又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區設立農學市集?難道這種傳統的擺攤方式打得過現代化的超市嗎?楊儒門表示,他之所以把市集設在都市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都市人都很冷漠,人與人之間很疏離,他希望藉由市集的設立拉近彼此距離。
其次,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了溝通就會產生信任,有了信任就會產生友誼,有了友誼就會產生支持,而農學市集與超市的最大差別就是人情味;「這份人情味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而這正是農業推廣最重要的精神。」
看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