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錯失的3個發展機遇

台灣戲劇錯失的3個發展機遇

文 / 謝璦竹

台灣女星林依晨以《不夠善良的我們》,一舉奪下2024釜山影展亞洲內容大獎影后!打敗《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朴寶英等勁敵,成為台灣媒體頭條。台劇歷經數十年的低沉,是否正在迎來一條陽光大道?

另一條新聞則令人唏噓,從60年代以降,風靡兩岸的編劇暨製作人瓊瑤輕生辭世。瓊瑤捧紅不少兩岸一線藝人,更是兩岸許多4、5、6年級生的共同回憶。當時台劇在兩岸可說是引領風騷,及至90年代,台灣占華語影視產業達到4成的市場。

以電影來說,近年最具話題性的作品當屬2023年的《周處除三害》,該片2024年在大陸爆紅,贏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華語片,男主角阮經天雖然在前一年台北金馬獎落敗,隔年則勇奪台灣影評人協會與台北電影獎最佳男演員、最佳男主角。

對於台劇與電影三不五時曇花一現的「復興」,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說,「藥方雖然正確,但劑量不夠。」他指的是,目前台灣戲劇相當程度上依賴文化部與文化內容策進院(下稱文策院)的補助,雖然獎補措施不可或缺,但遠遠不足以形成市場。「就像大賣場,一定要有足夠的產品讓大家挑選。」

據杜聖聰的量化調查顯示,台灣每天人均上網6至7小時中,平均近兩個小時在追劇,其中陸劇占3至4成。「台灣雖然偶有《俗女養成記》、《一把青》等叫好又叫座的戲劇,但以一天看1小時計,一年就是365小時,台劇的量體根本不夠,畢竟觀眾看片會有不同的喜好,這種量體根本吃不飽。」

杜聖聰舉例,一部《周處除三害》的票房,勝過截至2019年的5年中,所有台灣電影總票房,台灣戲劇作品的貧乏可見一斑。「想要繞過大陸市場來發展戲劇,終究是難。」

文化部與文策院的獎補措施最主要的指標為何?試看近期以中共解放軍攻台為假想場景的台劇《零日攻擊》,該劇10集製作費約2.59億元,其中高達44%由文化部「黑潮計畫」及文策院透過國發基金,共補助逾1.13餘億元,可謂備受重視。

這樣的特別待遇,引起立法院在野黨立委的關注,質疑補助出於政治目的。對此,文化部與文策院均表示,「補助是基於市場考量。」不過,路透社卻報導指出,由於議題敏感,多數台灣電影製片人和電視節目創作者都擔心失去利潤豐厚的中國大陸市場。

製作該劇的零日文創公司資本額只有85萬也受到質疑。對此,文化部長李遠、文策院董事蔡嘉駿說明,有不少戲劇或電影作品,可能是多個公司集資,會為此開設「項目公司」,也會直接將公司命名與片名相同,戲拍完、結案後即解散。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