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道精神、花藝美學 源於禪宗

日本的茶道精神、花藝美學 源於禪宗

在日本,禪宗不只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劍道和弓道,都強調「定、靜、內斂、專注」。

文/林奕岑

禪宗起於中國,而興於日本。在日本,禪宗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劍道和弓道,都強調「定、靜、內斂、專注」。

茶道古樸 素雅纖細

茶,是流通全世界的日常飲品,而將喝茶文化演變成一種個人修養的展現、道德情操的鍛鍊,以及美學意識的傳達,甚至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日本。

提起茶道,立刻會讓人聯想到的畫面,就是亭主(茶會主持人)跪坐在禢禢米茶席上,舉止優雅、神色專注又動作精確地點茶。

日本茶道過程繁複,講究規矩,從抹茶粉、茶道具、穿戴的和服與扇子、和菓子、插花擺設、字畫掛物,到亭主備茶的程序,以及客人喝茶的動作與坐席位置,都有一定的儀式、規範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在日本,茶道是一門集合「宗教、哲學、美學」於一身的高深藝術。

回溯到平安時代,日本遣唐使和僧侶把佛教和茶一起帶回日本,當時品茗是一種奢華的消遣活動,僅流傳於統治階級和貴族之間。到了12世紀,由中國宋朝留學回日本的榮西禪師引進了抹茶法並發揚光大,同時也將飲茶普及到民間。

在鎌倉時代,抹茶最初是被用來幫助僧侶在禪坐冥想時振奮精神之用。當時的禪宗思想受到武士階級的保護與支持,於是集權勢與財富於一身的武士將軍們,便時常舉行品茶會,作為交際及鞏固地位的手段。在戰場上刀光劍影的英雄們,走入茶室,個個行禮如儀。

到了室町時代,大將軍足利義政愛好喝茶,在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這個只有四帖半禢禢米大小的獨立茶室,空玄清幽,成為往後日本所有茶室的範本。

直至16世紀,茶聖千利休把喝茶文化的藝術水準提升到「道」的高度,將茶室原本豪華的裝飾與茶具,簡化到最低限度,讓賓主雙方都能專注喝茶的過程,也就是「把握當下、體味本心」。因此在正統茶會上,不會看到華麗炫爛的茶碗,多半是樸素、色澤幽暗的陶碗。

茶聖千利休以「和、敬、清、寂」四字表達茶道精神-「和」是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敬」是尊敬與感謝能成就這場茶會的人與物,包括手中的茶碗;「清」是純粹、清淨,代表藉由品茗行為來淨化心靈;「寂」是凝神專注、排除慾望,代表進行品茶時的那份恬靜莊重之心;而這也是所謂的「茶道四規」。

至於茶室的裝飾,則以「掛物」(裱裝掛放的字或畫)最為重要。由於茶道和禪宗淵源很深,因此常使用僧侶的墨跡(通常是法語或禪偈)當作掛物。

日本人擅長以形式表達內心,茶道就是其一。舉行茶會時,賓主雙方都會抱持「一期一會」的心態;意思是說,主人在舉行茶事宴請賓客時,即使同組賓客可以反覆聚會,但當下的情境卻無法重來,所以會把每次茶會都當成是一生一次的相聚,而格外珍惜。

從主人深情用心地款待客人,到客人熱情地領受主人巧心,賓主雙方以誠相交,這就是「一期一會」,而這其實也是佛教「無常觀」的一種體現。

花道精神 和諧一統

說到花道,它與茶道文化是息息相關的。花道最初源起於中國隋朝的佛堂供花,後來傳到日本後,大和民族將這種供花儀式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將之藝術化,因而衍生出各種流派。500年來,花道一直都被視為是日本女子體現教養與內涵的重要指標之一。

有別於西洋花藝,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將「插花」當成是對四季變遷的自然週期,進行冥想與省思的一種形式表現,藉以達到「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由於禪宗講究平衡、崇尚質樸,因此日本花道並不特別講究花材的數量,與花朵本身的華美度,而是藉由花材排列、布置風格、容器的質地、顏色與形狀,以及擺設地點,來表現平衡的美感。

在古代和現代的日本茶室裡,較少見到色彩斑斕、造型繁複的插花作品,倒是常見以極簡的一枝白梅或一株蘭花,來營造高雅脫俗、餘韻縈繞的氛圍。

「靜、雅、美、善、和」是日本花道追求的最高境界。藉由學習插花技藝,可以培養插花者的身心和諧、溫文有禮,並提升其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相關美學素養。

17世紀初期,池坊宗的佛門弟子創造了一種比傳統佛堂供花還要繁複的立花造型-代表「天」的主體花材,通常是以非對稱的形式延伸向左方或右方,然後再回到中心的對稱軸上,而其他具有各自象徵意義或裝飾功能的花材,則從中心向外伸展;整個花作被視為是宇宙的縮影,對於
日本花道的後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儘管後來普羅大眾對於小原流、草月流較為熟悉,但身為日本花道發祥地的池坊,仍有其不可撼動的地位。

到了江戶時代,擺脫戰亂的日本,政經情勢穩定,原本只限於佛教弟子和皇家貴族的花道,逐漸地廣泛流傳於富商和一般大眾之間。而造型更為簡潔的「生花」樣式,便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後來明治維新,日本打開了「學習西洋」之門,插花技藝也有了革命性的蛻變。小原流的創立者創造出嶄新的「盛花」造型,運用各種支撐物(例如劍山)把各式花材排列在一個開放的淺水盤中,自此促成日後景觀造型的興盛。

淨土庭園 細看乾坤

庭園造景在日本建築中,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一般民宅、料亭旅館到佛閣寺院,都相當重視。「春櫻、夏綠、秋楓、冬雪」,四季庭園風情已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無論吃飯或喝茶,若見窗外有如此美景相伴,更添一番滋味。

日式庭園崇尚原始自然的風貌,乍看似乎平實素簡,其實都是經過匠心巧思的安排設計,將宇宙觀濃縮在有限的空間裡。自古以來,歷經奈良、平安到鎌倉時代,日本庭園皆以池泉庭園為主流。

平安時代,貴族之間流行淨土信仰,他們將心中對往生極樂淨土的期望,以「淨土式庭園」來展現。這類庭園的特色,是以大池為中心,周遭則精心配置各種草木,呈現出一種平靜又壯麗的氛圍,十分受到貴族的喜愛,時常於此散步、吟詩、賞月、喝茶。

一般認為,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建築之一「金閣寺」,其池泉迴游式的庭園最具有淨土庭園的精神。

到了室町時代,禪宗大盛,饒富禪意的枯山水庭園,便是在此時臻於圓熟,並達至巔峰。顧名思義,枯山水庭園並沒有使用水,僅以數個自然原石、細碎的白砂、樹木或草坪來造景。「山」多半以石塊來表現,「水」則是在白砂上用耙子或掃帚劃出整齊的紋路來象徵。這類庭園是以石材為主角,樹木是配角。如果僅以石材構築庭園,則稱為「石庭」。

位於方丈前的枯山水庭園,是臨濟宗禪寺的重點庭園。一般認為,枯山水庭園特有的寧靜氛圍,可助僧侶禪定冥想,領悟「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宇宙自然一體」之道。但實際上,日本禪宗的僧侶幾乎都在室內靜心禪定,而不假外求(不面向風景)。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安寺,隸屬於臨濟宗妙心寺派,以方丈庭園(石庭)聞名國際,是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禪修精神的極致表現。白砂石上羅列著五群大小不一的石組,共計有15個岩石。這些看似伏臥或是行動到一半而乍止的石組,分布的形狀與代表的意義眾說紛紜,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說是涅槃妙心的「心」字,也有人說是代表京都五山(日本臨濟宗五大禪寺)或是中國五峰。

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不能一次將15個石塊盡收眼底。但只要閉目沈思片刻,再退一步靜心凝觀,或許就能細數出來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簡素靜謐的石庭所要傳達的思想,需要細細參悟。

享譽國際的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其建築作品就經常被賦予禪風美學的精神,以簡約質樸的清水混凝土牆,打破了過往成規,為現代建築美學注入了東方禪意。安藤擅長用最少的建築元素來呈現最大的空間,將色度與裝飾降到最低,以自然的光、影、風、水,與原色的牆面,和諧共存,交織出空間的清靈美感。這種簡樸內斂、與大自然合一的建築風格,不正與禪宗偈語「本來無一物」很像嗎?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