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有節,健康飲食新觀念

自然有節,健康飲食新觀念

文/黃建蘭(新國民醫院副院長)

健康的定義很廣,除了個人「身、心、靈」的整體健康,還要加上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正常健康關係。因為如果個人或地球的週遭環境生病(污染)了,試問人會健康嗎?

我們常聽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氣補、為善最樂最補、修禪身心皆補」、「肉食不如雜食、雜食不如素食、素食不如生食、生食不如少食、少食不如斷食、斷食不如不食」、「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食物是你的最佳醫生」、「不吃不會生病,病從口入」、「醫食同源」…,可見飲食對健康的重要。

掌握「順其自然」的飲食原則

中國古代《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的醫學分科有疾醫(如內科)、食醫、瘍醫(如外科、皮膚科…)、獸醫等四科,其中「食醫」有點像現在的營養師,也是經由合理調配飲食,達到健康的目的。

古今中外的人類,無論史前或文明後,都依照地區或氣候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飲食方式或習慣,形成現在的「多樣化飲食文明」,但怎麼吃才是最佳的選擇呢?哪種食物較適合人類食用?食物該如何組合?食物與個人體質的配合度又如何?

事實上,沒有一套「標準健康飲食」適合所有人,而且不需要也不可能;此乃人類演化的結果,各個體的基因特質也不盡相同,所以對飲食的需求雖然大體一樣,但仍有差異及偏好性。

因此,「順其自然」的飲食原則應該是有助於健康的!

每日不一定要吃三餐,可再減少,以「不餓不吃、餓了再吃」為原則且較自然。因三餐的規定僅為配合近三百年來人類的作息時間,並不適合人體的腸胃運轉,「故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以「飲食有節」為首要原則。

如何分配三餐?

若一天三餐,則「食宜早些」,表示早餐最重要。所謂「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餐吃少或不食」,意即早餐宜均衡,應攝取容易消化、清爽不油膩的食品,最好以素食為原則;而中午因是消化系統在一天中最好的狀況,故可安排較多的蛋白質食物,但分量不需多;至於晚餐則宜少,所謂「夜食恆不飽滿,令人無病,此是養生之要也」、「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並以「七分飽」為宜,若活動量少則宜再減。

食物金字塔

攝取食物應儘量以自然不加工、無刺激性、當季當地為原則;特別是有機食物及非基因改造食物,為首要選擇。

至於食物的種類,則以五穀雜糧、蔬、果、芽、豆、種子類、肉、蛋、乳、油脂甜食(可省略)…等形成一個正金字塔,其中「殼、蔬、果」為金字塔的底部,最為重要;「肉、蛋、乳」則為金字塔頂部,宜少食。在營養性的比例方面,醣類占七〇%左右(其中五%是果糖),一〇%〜十五%為蛋白質,二〇%左右為脂肪。

個人體質與食物屬性要相配合

要瞭解「個人體質」與「食物屬性」,以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因為食物有冷熱、酸鹼、陰陽、脹縮、悅惰性、高低壓…等分類;個人體質也有虛實、熱寒、燥濕或是體格、體態的差異分別;故身體反應食物的配合很重要,特別是對於特殊的體質。

三葷七素 五色五味

人類經過四、五百萬年的遺傳演化,為適應環境,以「雜食」較易生存。而近百萬年來的十次全球冰河現象,或許使人類也較適應肉食,故產生人類的多樣化飲食。

12所謂「五色」,包括紅、橙、黃、綠、白、棕…等各色食物。上午進食以紅、橙色植物較好,中午則以綠色較好。「五味」是指酸、甜、苦、辣、鹹…等口味。此外,食物的形狀和構造也要注意,如根、莖、葉、果實、種子;或是蔬菜的生長方向,如綠葉菜、花菜、芹菜…等是向上生長,紅蘿蔔則向下生長,南瓜是橫長…。

飲食順序與食物組合

飲食應依季節而有所不同,食宜「暖些、軟些、淡些、緩些」,進食時專心、安靜、坐直、不語、細嚼慢嚥、心境愉快、心存感恩及喜樂。

同一餐中的飲食順序和食物組合是很重要的,如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或是高蛋白質的肉類和澱粉(穀)類的組合,就不太適合;而蔬菜類和澱粉(穀)類的組合就很適合。

水果宜在飯前半小時或兩餐之間進食,一般所謂的「飯後水果」其實是不宜的,尤其是在飯後吃瓜類水果(如西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及脹氣。基本來說,飲食是越簡單越好,而且最好是同一時間進食同種類的食物。至於飲食的順序,應以湯為優先,生菜次之,熟菜再次,之後是五穀雜糧,肉類殿後。飯中或飯後少(不)飲冷水(包括飲料或牛乳)。

不要讓烹調破壞食物能量

要注意食物的烹調法和陰陽、能量屬性的關係,如快速煮、水燙、生食、使用微波爐為陰性;特別是使用微波爐是屬極陰性,會使食物失去能量;故應選擇能提升食物能量的烹調法。至於蔬果類能生食者儘量生食,因其屬陰性,若身體較為陰虛者則應節制。

平時飯菜煮好後,宜「趁早吃、趁熱吃」,不要超過四小時以上,以免食物流失能量。另外,煮食鍋具不宜用鋁鍋。

一物全食

所謂「一物全食」的概念,就是以糙米代白飯,全麥代白麵,黑糖代白糖-即不要「三白」。此外宜少吃糖類(甜食)、高脂肪(油炸類)、濃茶、咖啡、太辣或刺激性食物。並少食肉類,以魚肉取代白肉,或以白肉取代紅肉。

有慢性疾病或現代文明病者,以天然有機素食為佳。但素食者宜少吃冷性蔬菜(如小黃瓜、苦瓜、生芽菜、絲瓜…)。

吃什麼 像什麼

要瞭解食物對人類身、心、靈各方面的影響,例如食用適當的肉類雖可增進人的決斷力、競爭力和創造力,但若攝取過量,卻會促使人們如動物般的操縱事物,以及具侵略性、擴展地盤、使用暴力、以自我為中心等。而食用適當的植物類食物,則會令人有較平和、溫暖、開朗、似植物般的特性。一般而言,各類食物宜適量均衡,對人的「心靈」較平衡。若攝取過量或不足,則會失衡。

禁食和進食一樣重要

偶而或有規律的「禁食」和進食一樣重要,就像人的身體需要睡眠也需要清醒;需要運動也需要休息一樣。而且禁食可以幫助身體自我治療、排毒,對健康幫助很大(禁食是以蔬果汁為主的生機飲食)。

此外,平時應少吃零食,不吃宵夜,睡前三、四小時不宜進食,飯前飯後宜休息或放鬆,吃完後宜漱口或刷牙,不暴飲暴食,不吃令你討厭但「對你有益處」的食物,多吃「粗食高纖」的食物,並多咀嚼,多生唾液,以益胃腸蠕動。

飲食不需帶有教條主義,不宜絕對性或嚴格性,偶而和朋友、家人出外進餐不必有「罪惡感」,心理的舒暢及愉快遠比食物本身重要,要順其自然。

心靈健康

俗話說:「病從口入」、「病由心生」,顯示健康不全是靠飲食,但不正確的飲食則易致病,故飲食的原則較具體可行,而心靈的健康則有賴禪定修行的功夫。

總之,飲食對人的生活具有多重功能,但錯誤的飲食對人的身體或心靈則會造成負面影響,故吾人應對飲食有正確的概念,這不僅是養生之道,更是求生之道!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