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建蘭(新國民醫院副院長)
問診前病患的心態很重要,若是一昧的閃躲、避重就輕,是無法徹底治癒疾病的,病患不僅應該充分與醫師合作,還要多方蒐集相關醫療資訊,才能有效對治疾病。
觀念1 平常多吸收醫療資訊
病患本身應具備一般的醫學常識,參與醫療決定時,才能了解醫師的解說,同時也能讓自己具較強的自主性,而不用凡事依賴醫師。
所謂「盡信醫,不如無醫」,醫學有其極限,醫師也有弱點,所以平時應該要積極的吸收身體及醫學的相關資訊,資訊來源以書籍為主,另外在蒐集媒體資訊時,則要小心有「醫療廣告」的陷阱。
觀念2 瞭解用藥,有其必要
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醫師處方皆已公開,患者可先了解藥劑的效用及副作用,或者和醫師討論藥劑的利弊,再評估醫師的用藥是否謹慎、有無必要性或濫用。
俗諺有句話說「最偉大的三個醫師是自然、時間和耐心」,因此最好的藥,可能就是不用吃藥,這是醫師病人兩方都應有的共識。
觀念3 誠實面對醫師
病患有權要求醫師說明為何對患者所做的每件事,但也要和醫師合作,因為唯有誠實、友善、尊重、信任醫師,雙方互助,才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觀念4 不迷信「權威醫師」
心靈層次的因素不可忽略,而醫師的風評只能作參考,「權威名醫」的封號也許只是媒體的運作,畢竟在大量的門診下,能有時間和病患做溝通嗎?
你可以跟醫師要求的8個權利
- 知道病情的診斷結果、治療方式和後遺症的利弊得失。
- 同意或拒絕任何檢查及治療。
- 對自身的醫療記錄保有隱私權。
- 可拒絕參與醫學研究。
- 有權接受緊急照顧。
- 知道醫師的姓名及職位。
- 醫療費用的說明。
- 有權表達對醫療看護的不滿,同時要求院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