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感伴侶是機器人

我的情感伴侶是機器人

德國埃森杜伊斯堡大學研究發現,當播放「機器人被虐待」的影片時,人腦大腦的情緒區塊也會有所反應,顯示人類大腦對於機器人也能產生情感連結。台灣、日本、韓國正面臨少子及人口老化,日、韓與歐美國家為了解決看護人力短缺問題,家庭機器人已成為開發重點。過去談機器人,多著重工業用途,未來做日常用途(如保全、家事、寵物)的機器人將愈來愈多,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的情感伴侶。新一波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

文字/陳淑芬
圖片提供/軟銀SoftBank、本田Honda

機器人一詞源自捷克語robota,原指勞工,苦力的意思。捷克科幻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在戲劇作品《羅森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中,創造了「機器人」的意義,而後成為自動控制機器的俗稱。包括所有能模擬人類行為、思想的機器,或是模擬其他生物的機器,如機器狗、機器貓等。因此機器人,不一定是人的造型。

第二波機器人新時代來臨

台灣機器人權威、台大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說,除了生產組裝、搬運等工業機器人,當前各國致力於發展「服務型機器人」,服務範圍有教育、娛樂、保全、智慧生活以及長期(病患)照護等。機器人是極佳照顧病人的輔具幫手,可以幫忙扶病人,承受病患身體的重量,因為人類容易因為不小心而受傷;機器人也可以是智能義肢。

運用機器人認知科學,機器人可以觀察學習人的行為,進而成功模仿,像是學會開門、抓杯子、開啤酒等。它可以與人互動、也可以為你拿東西,協助老人以及身障者和弱勢的人,讓生活品質更好。舊金山的慈愛醫院(Mercy Hospital)就雇用了大批情感機器人(Empathy Robots),能詳細回答所有對應的病況條件、照護方式,看到病患流淚,還會給予擁抱、微笑,甚至遞面紙給流淚的人。

以往美國在機器人的發展上較注重軍事以及太空探測,但也發展出能夠做心臟與攝護腺等精密手術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美國原本用於軍事用途的機器人Atlas可改為用於救災或取代人類從事的危險工作。擁有知名無人駕駛汽車的美國科技界大哥「谷歌」已經買下七家機器人公司,其中包括與軍方有合約的公司,不過,谷歌說,發展機器人技術僅用於製造與物流,無意跨入殺人行業。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達8%以上就是高齡化社會,高達20%的日本,研究發展機器人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會跳,還會跑(每小時7公里),還可以與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踢足球。現在也做到擬人化,也就是類人型機器人,由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研發、角色設定為26歲年輕日本女性的Minami,出現在高島屋百貨的喀什米爾毛衣賣場,向顧客販售商品。

機器醫師執刀
心臟外科手術成功率99.5%

2014年9月初,美國醫師 Jeff Deal 帶著兩「名」機器人TRU-D前往賴比瑞亞協助醫院消毒,防止伊波拉病毒蔓延。TRU-D機器人配備紫外光,能將部分病毒及細菌等病原體結構打斷,無法再攻擊人體,因此又被稱為「伊波拉殺手」。

日本心臟外科權威渡邊剛醫師使用手術機器人「達文西」為病人動心臟外科手術(Da Vinci,由美國Intuitive Surgical 製造的手術輔助機器人)。過程中醫師在控制台內操作機械臂,利用監視器觀看 3D影像,不須站上手術台即可完成手術。他並記錄下機械臂的方向、力度與手術影像等資訊建立大數據(Big Data,又譯巨量資料),未來,醫師只要事先瀏覽解剖影像,輸入經過分析大數據後所建立的手術模組,機器人將自動完成開刀,而且過程中出血少、傷口極小。

渡邊剛醫師於2005年首度使用「達文西」,是第一位使用為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的日本人,目前為日本機器人外科學會理事長,是該領域的最高權威。根據渡邊剛所屬醫院網頁,使用「達文西」心臟外科手術成功率達到世界最高的99.5%。台北馬偕醫院網站也為第三代達文西機器人特別設專頁介紹。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