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案例篇】多扶接送  打造無障礙的生活

【社會企業案例篇】多扶接送  打造無障礙的生活

文/陳昊安   攝影/張紫玲
圖片提供/多扶接送

在台北市文山區,離萬隆捷運站不到10分鐘腳程的巷子裡,停著一輛外觀溫暖活潑的小型巴士,這輛巴士不同於一般,他沒有並排的座椅,而是擁有寬敞空間可容納輪椅的內裝,旁邊有固定的安全帶 ── 它是多扶小巴。

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說到創立公司的初衷,是因當年外婆生病行動不便,卻無法搭乘政府設立的復康巴士,他體嚐了行動不便者的苦痛之後,毅然決然投入無障礙服務的行列。

身障服務的成本長年被政府補助所吸收,人們認為身障服務理當嘉惠身障者,因此多扶接送起初常被批評價格太高,花了3年才站穩腳步。公辦的復康巴士收費低,但限制多,有符合身障資格、事前預約、優先次序、不可跨縣市等條件。

如果一個身障人士要出國,他必須預估復康巴士可接送的時間,配合復康巴士安排行程,讓身障者出門更形困難。看到這些不足之處,許佐夫決定自己創辦的多扶接送一定要打破這些限制。

多扶接送服務的對象為「孕、幼、老、輪」,讓所有搭乘大眾運輸較不方便、有安全顧慮的人都能夠使用,不需預約,可依任何目的選擇服務。「我希望讓行動不便的人們像一般人一樣,天氣好想出門,隨時就可以去。」

不只是交通 是提升品質

故宮的採購部門跟多扶合作,「他們覺得是買我們的交通」。多扶不僅為故宮接送客人,並對客戶的族群、年齡分布,以及耗費的時間有詳細的觀察。「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多扶接送幫故宮省下1,000多個小時,讓客人保留體力得以參觀消費,並讓大廳動線保持流暢,提升來客的參觀品質。」許佐夫說,創新不是想些古靈精怪的新生意,而是讓既有的產業,有這個時代的解讀和想法,彰顯其意義。

無障礙旅遊 軟化關係

醫療接送的營業項目,對多扶來說是服務大於營利,但是許佐夫一秉初衷,堅持至今,靠無障礙旅遊來平衡收支。

「一趟好的無障礙旅遊結束後,真正獲利的是家屬」多扶接送與永慶慈善基金會合作,舉辦近百人的潛水活動,水的浮力讓行動不便者的身體得以舒展,更大的收穫是重拾信心。「我們接到很多迴響。『今天我都潛到海裡了,那我要試試可不可以自己下來上廁所。』他們有自立的目標出現,家人很寬慰。」

醫療接送累積的信任,讓客戶願意選擇多扶的無障礙旅遊行程。無障礙服務有許多細節須注意,一階台階就會讓顧客深感挫折,「他會自責,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甚至一輩子關在家裡,我們沒有權利影響客戶的生活。」因此各個場地的勘察、資訊更新都必須很仔細,更重要的是貼近被服務者的心,才能看見他們的需求。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