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現況篇】遍地開花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現況篇】遍地開花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近期在台灣的發展益發蓬勃,與當今社會年輕一輩的成長背景有關,這群年輕人不只要工作、求溫飽,同時也追求自我實現,渴望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對社會有貢獻。而社會企業的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當前年輕世代重視自我實現的特點。

文/陳昊安

回顧過去10年,社會企業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打破一般人對公益事業的看法,並使企業組織擁有更高的自主性,這是一場公民自覺與創新的運動。

社會企業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所謂社會企業,是為了解決或紓緩特定的社會問題,並達成永續經營目的而產生的企業。馬英九前總統曾說,社會企業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展現創新思維,推動社會變革,既能實踐理想,又能獲取報酬,可說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指出,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為分雨個方向,一從慈善組織轉型,一從市場、管理端投入。前者的人員背景常跟助人專業相關,關注的議題多偏向社會福利、身障就業等,初期資金多來自政府的專案申請,如勝利中心、彭婉如基金會;後者的人員背景比較多元,關注的議題從公共媒體、農糧、旅行和地方產業到科技應用,各式各樣,資金來源可能是社會創投或群眾募資。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