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4忠告 讓你更健康

減壓4忠告 讓你更健康

文 / 楊定一醫學博士

倫敦大學的艾森克博士在1988年發表的重要研究顯示,未經適當處理的壓力,所造成的死亡率,大於因癌症、心臟病及吸煙造成的死亡率。

事實上,在心臟病發後,能否復原的決定性因素並非一些生理上的狀況,例如動脈是否阻塞或心臟是否功能不良,而是病人的情緒。美國衛生教育及社會福利機構曾發表一篇令人訝異的報告指出,對工作的滿意度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是決定病人能否復原的重要因素。以下一些相關報告也告知我們同樣的事實。

在一份10年的追蹤報告中指出,無法妥善處理自身壓力的人,其死亡率較無壓力者高40%。

哈佛醫學院研究1623位心臟病發後的復原者發現,在情緒波動時易怒者,其心臟病再發率是保持冷靜者的1倍。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針對1700位中年以上男士20年的追蹤發現,常憂心社會百態、個人健康及經濟狀況的人,其罹患冠狀動脈機率明顯的增加。

在研究202位職業婦女的報告中顯示,存在於工作、家庭與朋友之間的衝突是決定該婦女是否會引發心臟病的重要因素。

在一份調査2829名位於55~85歲之間的國際性報告中指出,位於高階層且覺得能控制自己人生的人,其死亡率較對生命充滿無力感的人低大約60%。

在知名的Mayo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指出,心理上的壓力是未來是否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許多壓力往往已存在很久,但我們卻有意無意地忽視它,直到身體承受不了而爆發心臟方面的疾病,因此消除長期性壓力是必須要做的工作。

正視壓力的危險性

1997年杜克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天一點的壓力對我們健康的影響遠超過偶爾一次的劇烈災變,一般情緒上的緊張、沮喪及悲憤都會減少心臟血液的輸送量。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情緒變化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因心肌衰竭、心臟輸血不足等危險因素所引發心臟病機率的2倍。

壓力是身心對任何擾亂其平衡的力量的反應,當我們的認知與期望不相符合時,或無法完全掌控我們的失望感時,壓力便產生,壓力會使我們身體失去協調性,導致負責體內平衡的二大主要生理系統(自律砷經系統及荷爾蒙系統)失調。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