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璦竹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我這個人就是老實。」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總是說話特別直,不知不覺中刺痛許多人。然而,說話老實跟老實人之間,以及說話老實跟為人真誠之間,似乎都不能畫上等號。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暨佛光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復以弘揚王陽明心學為己任,他以王陽明〈答儲柴墟〉文中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為例:儲柴墟寫的〈劉生墓誌〉一文,提到對方父親娶側室的過程,王陽明認為很不忠厚,建議刪去此段。「子於父過,諫而過激,不可以為幾,稱子之美,而發其父之陰私,不可以為訓。宜更詳之!」
陳復解釋:孩子對於父親的過錯,過度激烈的規諫,不能被當作典範,藉由揭發他父親的陰私,來稱許孩子的優點,這也並不適合被取法。「雖然不知此事的細節(王陽明有意略去細節),但誠意不會傷人,也不會傷己,因為誠意是面對自己,跟別人無關,而是人與天地之間的對話。」
我們常自認為說的都是真話,但真話未必代表真相,「任何人看事情都有角度,難免瞎子摸象。把自己當成無冕王,說話口無遮攔,一不小心反而會禍從口出。」歷史上,禍從口出最知名的案例就是楊修。
三國時代,一次曹操攻蜀漢出師不利,正思考是否撤兵,剛巧庖官送上雞湯,曹操見湯中有雞肋,便以「雞肋」作為是夜的暗號。楊修聽聞,猜知曹操心意,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引來夏侯惇質疑,楊修答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雖不言,不日內必然退兵。」這話傳到曹操耳中,曹操大怒,便以造謠惑亂軍心的罪名,斬殺楊修。
究竟何謂真誠?陳復以前總統蔣介石寫日記為例說明。儘管因為敗給共產黨而撤退來台,蔣介石在日記中卻很少批評共產黨,反而自責未能學習而致失敗。而在蔣介石正式對日宣戰以前,共產黨不斷批評他不肯宣戰,後人看日記才知,蔣介石實則天天都想著雪恥,只是沒有對國人表露,以免抗戰的準備功虧一簣。
「真誠不是全面公開私生活,是否對別人和盤托出有很多考慮,有時涉及敏感性,有時則會傷到別人。」陳復說,誠意指的不是對他人,而是自己與天地之間的對話,是認識自性的過程,對自己誠實,才是最大的誠實。當我們對自己誠實,做人做事也會更細膩。
《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從誠於良知而自然明白善道,這是自然天性;如果反過來,先明白善道,然後修誠,這是教化的功能。陳復說明,只有道德而沒有心性修煉,那就只是空泛的教條,反過來若只有心性的修煉,而沒有道德的準則,則容易流於狂禪。
誠意而後才能正心,心性有如曼陀羅般層層包覆,因此誠意的修煉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就完事了。王陽明說,「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窮盡其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