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交換名片只是錯覺的人脈

單純交換名片只是錯覺的人脈

大學畢業後,明華就進入一家週刊任職記者,因為工作關係,她採訪過許多企業老闆與明星,與朋友聚會時,她經常提及認識某某名人,朋友常會露出羨慕的眼神,她也以自己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豐沛的人脈為傲。直到有一天,她因為工作轉職需要幫忙,致電先前採訪交換過名片的老闆公司,卻被秘書直接回絕,直言老闆表示並不認識明華。

文/陳羿緻
攝影/簡侑俊

進入職場後,我們經常聽到培養人脈的重要,但究竟什麼樣的關係,才算是人脈呢?交換過名片是人脈嗎?從前面的例子可知,若只單純與企業老闆交換名片,並無法成為真正的人脈。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認為,每個人生活周遭都有不同種類的朋友,有些可以談心,有些可以一起吃喝玩樂,也有些是商業合作或工作領域的朋友。但若論及人脈的定義,她認為是一種「願意互相幫助」的關係,交換名片可能只是自我錯覺的人脈,沒有實質效益;除非後續還有機緣更進一步往來。有效人脈,應該是平常即維持互動,或即使一段時間沒聯絡,但偶爾有事需要對方幫忙時,仍願意彼此協助的朋友。

網路世代「弱連結」人際關係盛行

不過陳雪如也觀察到,在當今網路科技蓬勃發展的世代,人脈連結的方式也與過去有所不同,除了從身邊好友、同事發展出的深厚人際關係模式,現今社會同時也是「弱連結」盛行的時代。

她以自己為例,除了具諮商心理師的身分外,她同時還出書及開設職場談判溝通相關課程;講師銷售的是個人品牌,產品就是講座課程或出書,若能獲得其他講師及學員真心推薦分享,對個人宣傳曝光將大為加分,因此她和許多不同領域的講師,平時就習慣彼此維持著「弱連結」關係。

他們原本不是生活圈有交集的朋友,僅是透過社群媒體認識,偶爾會在彼此臉書留言,沒有特別深厚的私人交情,但當對方出書或舉辦演講需要協助宣傳時,通常都會樂意幫忙分享,而透過一次、兩次有來有往的互相幫助,弱連結關係有時也會逐漸加深。

因此,相較於交換名片,認識新朋友時,她更喜歡與對方互加臉書,她認為臉書是最適合維持弱連結的管道,也經常關注其他講師的臉書,透過一些日常動態分享,可以慢慢了解對方;藉由臉書展開互動的優點在於,較能保有彈性空間,不一定需要常常互動,發現有興趣的話題再留言給對方即可,比較不會造成壓力。

有時瀏覽網路訊息,得知其他講師的演講主題與合作單位,她也會主動思考是否有合作機會。陳雪如表示,目前與其他講師的跨界合作,許多都是從互加臉書好友開始建立關係。

人脈養成5助力

陳雪如建議,人脈實力可透過下列5種方式加強進行: 

1.創造見面機會:

若希望進一步強化弱連結關係,創造見面機會是最好的方式,但彼此在尚未熟悉的狀態下,有時不方便貿然開口邀約對方私下見面,因此若其他講師有公開的演講活動,陳雪如也經常會出席參加,甚至付費當學員,並於活動中適時提問,或活動結束後留下與講師打招呼、聊天,自然而然便能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