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飲食 療癒又均衡

正念飲食 療癒又均衡

年後工作堆積如山,從午餐到下班之前,如果不吃點零食、餅乾、巧克力,實在沒有足夠精神繼續工作,若再配上一杯酸酸甜甜的手搖飲料,就更能讓滿足感上升到爆點。只是每每在享受了小確幸之後,總是會生出一股罪惡感,在心中暗自懊悔…。

文/溫欣儒

沒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這是近年來最流行的一句話。不少人習慣借吃澆愁,一旦心情不好,就放任自己大吃大喝,靠吃發洩情緒。這種情緒性的飢餓反應,常發生在生活周遭,尤其是當壓力大或情緒高張的時候,只要有了想吃的念頭,就會無法自拔地陷入情緒進食的狀態。

在21世紀,由於生活步調愈來愈快,許多人習慣一邊工作、一邊吃飯,或是匆匆忙忙就吃完一餐,哪怕是下班後吃晚餐,也常常心不在焉,邊吃邊看電視或手機。當然,也有人是為了吃而吃,或是想吃就吃,無意識地進食,不太專注於吃飯。如果有人問你,還記得昨天午餐吃了什麼嗎?可能很少有人能答得出來;其實這是因為注意力不夠專注的緣故。

吃飯時,如果專注力不足或心不在焉,會讓人忽略及錯判飢餓的真實感受,分不清是生理性飢餓,還是非生理性飢餓,以致愈吃愈多,甚至完全沒有印象自己吃了什麼。

培養覺知 有意識地進食

飢餓感對一般人來說,也許是不值得留意的事;但有多少人能清楚分辨當下是真的餓?還是假的餓?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顏佐樺醫師表示,飢餓受很多因素驅動,分為生理性飢餓與非生理性飢餓;前者表示身體需要能量,通常會伴隨血糖過低、肚子一直叫等現象;後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飢餓,另一種則歸類為其他。

情緒飢餓是指在情緒反應下,透過食物來滿足感情訴求;而其他是在非情緒性飢餓及生理性飢餓的狀態下進食,例如午餐時間到了就吃,但肚子並不覺得餓;或是因為聚餐,所以和大家一起吃等等。

現代人生存壓力大,常會忽略身體發出的訊號;美國掀起熱潮的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概念,就能幫助我們清楚分辨生理及非生理性飢餓的感覺,妥善運用食物滿足飢餓感,降低情緒進食的發生率。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除了是禮貌性地提醒我們不要打擾吃飯的人,同時也告訴我們,吃飯要和皇帝一樣,什麼事都先放下,專心地吃飯,而且要盡可能地專心享受當下的每一口,而不是還沒嚐到食物味道就囫圇吞下。

顏佐樺表示,吃飯之前,要先了解為什麼而吃,並在享受食物的同時,察覺身體的飽足感,培養自我覺知;因為有意識地進食,不僅能感受身體的飢餓和飽足程度,也能避免暴飲暴食和情緒進食。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