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 千部論主,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千部論主,八宗共祖

文 / 宋婉平 AI圖片生成 / 孫梅芳

9月15日,欣逢農曆七月廿四,是龍樹菩薩的聖誕。

龍樹菩薩,被尊為中土大乘佛教「八宗共祖」,是佛教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祂是禪宗西天第十四代祖師,對中國禪宗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更被譽為「千部論主」,其著作之豐、思想之廣,世所罕見。

樹下誕生 龍宮悟道

「龍樹」之名源於祂誕生與成道的雙重傳奇。龍樹菩薩的梵文名為Nāgārjuna,前面的Nāgā意為「龍」,後面的Arjuna則是一種樹名。

相傳,祂出生在一棵名為「阿周陀那(Arjuna)」的樹下,後來又在龍宮悟得大乘佛法,因此得名「龍樹」。

從欲海沉淪到當下開悟

龍樹菩薩出生於佛滅後約七百年的南印度婆羅門家庭,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地理、醫藥巫術,甚至還習得隱身術。

年輕時,祂與三位好友隱身潛入王宮,調戲宮女,恣情取樂,後因法術失靈,同伴三人被國王抓獲處決,只有祂僥倖逃脫。

這場生死劫難,讓祂頓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從此厭離世俗,遁入佛門,出家修行。

從批判小乘到擁護大乘

初出家時,龍樹菩薩研讀的多為小乘經典,並未對大乘生起信心,甚至當一位老和尚向祂傳授大乘經典時,還很傲慢地認為,大乘佛法不過如此而已,還是自己比較厲害,打算自立門派。

直到一日因緣成熟,大龍菩薩見祂才華出眾卻未得究竟,便將祂帶至海底龍宮。

龍宮的藏經閣收藏了無量無數的大乘經典,龍樹菩薩在這裡日以繼夜地閱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拜讀了《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三冊(註)後,讓祂過去對佛法的質疑,都一一得到解答,並從中領悟了大乘佛教的精髓。

註:《華嚴經》乃經中之王,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一部宣說的經典,原藏於龍宮之中,因龍樹菩薩入龍宮才得以攜出,傳於人間。

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華嚴經》後(藏傳佛教則相傳是帶回《大般若經》),便一心致力闡揚大佛教法。祂的理念源自佛陀的緣起思想,從而發展出「空」與「中道」,世人稱之為「中觀哲學」。

千部論主 中觀思想

龍樹菩薩是禪宗歷代祖師宗師中,非常會寫論的一位,能夠引經據典、思辨,非常厲害。祂一生著作浩瀚,被後世尊為「千部論主」。其代表作包括《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

西元四世紀末,中觀學說傳到西域一帶。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很有系統地將龍樹菩薩的著作一一翻譯,廣為流傳,進而影響了中國佛教幾乎所有宗派,包括律宗、三論宗、淨土宗、唯識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等,皆承其法義;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也奉祂為中觀根本祖師,甚至尊為「佛教第二聖者」,故有「八宗共祖」之譽。

龍樹菩薩的中觀哲學,強調「緣起性空」。祂認為,萬法皆因緣所生,無一獨立存在,故本質為「空」。正如《中論》所言:「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所謂空,不是虛無,而是徹底理解因緣、破除執著、證悟空性、證悟佛性,是真正的「中道」。

相對於「中道」,龍樹菩薩也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破除對世間有無、生滅、自他等二元對立的執著,是中觀思想的核心。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有一段開示,則提出更究竟的理解:「所謂不偏左、不偏右,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中觀』,也就是『無生無滅』。因為『有、無、空』都屬於意識範圍,而真正的中道,是『無生無滅』。修行要中道,要回歸本心;本心就是無生無滅。

此外,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也特別指出:「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祂認為,瞋心比猛火更可怕,會燒毀一切善法與功德,故應時時警惕防護。

辯才無礙 破邪顯正

龍樹菩薩與案達羅王室關係密切,曾為王室著作了《寶行王正論》、《親友書》等書,勸誡國王應以佛法治理天下,讓人民安居樂業。

龍樹菩薩在弘法期間,常與外道及小乘論者辯論,不僅以深邃哲思駁斥異見,更引導弟子提婆設局論辯,讓外道自陷泥淖而被破。這種辯才無礙、理趣圓融的精神,正是龍樹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實證表現。

晚年的龍樹菩薩,隱居於跋邏末羅耆釐山,非常高壽。據傳,祂因與一名小乘法師的矛盾,主動退入內室而圓寂。也有一說是樂行賢王的小王子祈求龍樹菩薩把頭顱布施給他,於是龍樹菩薩便用一根吉祥草自刎而化。

龍樹菩薩圓寂後,其弟子提婆繼承其志,繼續弘揚中觀學派。南印度人民為紀念龍樹菩薩,還特別為祂建廟奉祀。

龍樹菩薩用文字般若為後世點亮智慧明燈,也為大乘佛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石。這位被譽為「第二釋迦」的偉大祖師,從印度的辯經場、到中國寺廟的禪堂、再到雪山高原的密法傳承,其智慧之光跨越千年,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引領無數行者走向正法修行之路。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