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走前 妥善安排你的數位遺產

臨走前 妥善安排你的數位遺產

文 / 章碧薇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德國有位母親的女兒過世,死因判定是遭遇意外,然而母親懷疑與女兒剛認識的網友有關,於是向Meta索要女兒臉書(Facebook)的帳號密碼,但遭拒絕。

法官一審時判Meta必須提供帳號密碼,卻在二審被推翻,因為帳號密碼屬個人隱私,無法繼承。

人離世後,是否仍享有隱私權?假設有位先生懷疑離世的妻子生前外遇,身為遺產當然繼承人,為了查明妻子是否外遇,先生是否有權要求Meta提供帳號密碼?

提到遺產,多數人第一直覺想到的是明確有形的物質,例如房子、土地、金錢等,不太會意識到「數位遺產」帶來的影響。國際通法律事務所律師邱佩冠表示,法律並無明確規範何謂數位遺產,因為法律沒有區分遺產是數位還是實體。世俗認為的數位遺產,泛指數位化的文字、郵件、檔案、圖像聲音、資料庫等,例如社群貼文、部落格文章、臉書粉絲專頁等;另外像NFT(非同質化代幣)、虛擬貨幣,也是屬於數位遺產。

邱佩冠指出,繼承人可繼承亡者所有東西,只要該物有價值,甚至連用過的被子、在便條紙上的簽名…等,著名的例子如前總統蔣經國的孫女蔣友梅,曾為了祖父的日記打官司。同理,像社群帳密這類的遺產價值,每個人衡量的角度不同,是否有經濟價值,只能在個案發生的時候才能判斷。

數位遺產引申的爭議

數位遺產可能會引發哪些糾紛?邱佩冠表示,像NFT、虛擬貨幣本身就具有金錢價值,只是以數位形式表彰,比較沒有爭議,困難在執行繼承。繼承人要向誰索取帳號密碼?因為銀行對客戶負有保密義務,尤其加密數位資產如果沒有密碼,形同資產遺失。

「法官判決你可以繼承一個銀行帳戶,你拿著判決書去銀行,跟拿著判決書到地政機關辦理不動產轉移,兩者的模式就不太一樣,所以法官要如何執行數位遺產繼承,值得深思探討。」邱佩冠說。

另一方面,帳號密碼牽涉隱私,進而帶出另一個新議題:人離世後,是否還享有隱私權?邱佩冠表示,按常理,既然是「人」的權利,過世後自然就沒有了。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議題會被挑戰。以前述的德國母親為例,二審時,法官以帳號密碼屬個人隱私為由,駁回母親的上訴,「人離世後仍有隱私權」在國外個案似被承認。

社群帳號事先指定代理人

此案後來在最高法院獲得勝訴,法院判決母親可繼承女兒臉書的帳號密碼。「大家可能覺得,母親是為了查案情,當然要判給她繼承權。但如果換成那位被懷疑外遇的妻子呢?如果她永遠不想讓丈夫知道自己外遇,法官還會判決先生可繼承帳號密碼嗎?」

邱佩冠認為,日後若有類似德國母親的案例,法院的判決結果也不一定一樣。如何在隱私保護與財產權之間取得平衡,是複雜的議題。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