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案例篇】上下游新聞市集 友善農產新聞平台
上下游新聞市集成立的初衷,是為小農與消費者間構築一個訊息溝通的平台,新聞部報導土地和農民、食物的故事,產品部負責產品的接洽、開發和行銷,讓產地的情況透過報導被看見,引起民眾的關心和討論,讓小農辛勞的成果有多樣化的輸出管道,消費者的購買、食用是最基本而直接的支持。
多扶接送服務的對象為「孕、幼、老、輪」,讓所有搭乘大眾運輸較不方便、有安全顧慮的人都能夠使用,不需預約,可依任何目的選擇服務。「我希望讓行動不便的人們像一般人一樣,天氣好想出門,隨時就可以去。」
隱藏在都會區的辦公大樓中,「用心快樂社企」一如它的名字,是一家推廣正向意念、關注人們生活品質的公司,網站的團隊介紹也不同於一般公司寫著總經理、董事長,而是築夢人、微笑天使等,他們是一個散播快樂種子的團隊。
上下游新聞市集成立的初衷,是為小農與消費者間構築一個訊息溝通的平台,新聞部報導土地和農民、食物的故事,產品部負責產品的接洽、開發和行銷,讓產地的情況透過報導被看見,引起民眾的關心和討論,讓小農辛勞的成果有多樣化的輸出管道,消費者的購買、食用是最基本而直接的支持。
亞、非洲的新興市場國家,一來與歐美國家因國際援助關係緊密,耳濡目染;二來,因經濟體系的金字塔底端族群生活需求大,易誘發創新與商機,發展社會企業的腳步也不遑多讓。由於社會企業在國際間成功案例不少,也為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日、韓、香港、新加坡等地打開一扇窗;台灣民間對於公益的熱情與創新的渴求,也正好呼應這股國際的脈動。
在歐美地區,社會企業已形成互為支援的社企生態圈。台在台灣,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要活絡,除了受到當前世代經驗與大環境的影響外,若沒有人組織倡議,傳遞社會企業的概念,並作社群經營,是無法帶動社企成長。因此,架構完善的社企生態圈,串連整體資源,讓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來,才是推動社企在台的重要推手。
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為分雨個方向,一從慈善組織轉型,一從市場、管理端投入。前者的人員背景常跟助人專業相關,關注的議題多偏向社會福利、身障就業等,初期資金多來自政府的專案申請,如勝利中心、彭婉如基金會;後者的人員背景比較多元,關注的議題從公共媒體、農糧、旅行和地方產業到科技應用,各式各樣,資金來源可能是社會創投或群眾募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