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展望篇】強化人才培育 架構完善社企生態圈

【社會企業展望篇】強化人才培育 架構完善社企生態圈

扶植社會企業,必須從紮根做起。建構有利社企發犀的生態系統,包括培育人才丶鬆綁法規、搭建育成網絡與建構交流平台等,才能讓社企活在—個可以自主生存的環境中。

文/高毓霑
攝影/高毓霑、張紫玲
資料提供/果力文化.《社企力》、ENSIT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中山大學社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在歐美地區,社會企業在創新育成、資金創投、教育推廣、社群交流等面向,因長年發展,已形成互為支援的社企生態圈。若將社會企業視為一個產業,隨著社會創業者日益增多,社企生態圈中的各種支持角色,也會日趨完整。

台灣大學教授陳東升表示,在台灣,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要活絡,除了受到當前世代經驗與大環境的影響外,若沒有人組織倡議,傳遞社會企業的概念,並作社群經營,是無法帶動社企成長。因此,架構完善的社企生態圈,串連整體資源,讓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來,才是推動社企在台的重要推手。

架構完善生態體系 建全台灣社企環境

台灣第一個以華文社會企業為主的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在其所出版的《社企力》一書中提到,社企生態圈的完整建立,主要仰賴4類支持社企的中介組織,包含教育推廣、社群建立、財務支持、能力建置等。社企流認為,如果說土壤能滋養大樹,那社企生態圈的支持角色,則能滋養社會企業創業者。透過支持組織不同的類別與型態,給予社會企業多面向的資源和協助,幫助社企行動者完成使命、創造更多社會影響力,並達成永續發展。

「教育推廣」的組織,在社企生態圈中,扮演一座知識橋樑,透過各種社會企業的介紹與資訊整合,將民眾與社企串聯起來,如同為社會企業先鋪好一條路,使社會創新的理念,在大眾的了解之下能獲得更多支持與參與。

像是許多線上媒體,例如社企流以及SocialEarth,利用網路即時、方便的特性,讓好的社企案例與各項資訊能更快觸及讀者。除了網路資訊,商業競賽、書籍出版與學界課程,也是推廣並深化社企概念的重要媒介。

目前,有多所大學針對社企開設研究中心、課程等,最早由輔仁大學管理學院設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等,為學術研究的領頭羊,也帶動以社會企業為主的學生社團(如台灣大學NetImpact不同凡響社、清華大學WeStyle微世代等),以及中山大學社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教育部跨校推動「ENSIT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皆期望透過研究、課程及地方產業合作,培育出能以創新方式,推動社會進步的青年人才。

「社群建立」則是為社會企業開了一扇窗,透過大型的交流活動,讓社企工作者能與產、官、學各界人士串聯起來,同時拓展自己獲得外界資源或與外界合作的機會。對於社會企業的永續發展而言,這類支持組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像「社企流」就是透過資訊平台,傳播資訊、建立社群並促進交流;台灣公益CEO協會、台灣社會公益行動協會,也藉由辦活動、分享討論,讓大眾更了解社會企業面貌。群眾募資平台(如flyingV、嘖嘖),提供社會創新專案、社企創業者取得啟動資金的新管道,共同工作空間(如好伴)為創業者降低營運門檻;公平超市、17Support、好日子網站等,則透過網路或實體空間,為社企提供銷售平台等等。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