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問診應具備的4個觀念
病患本身應具備一般的醫學常識,參與醫療決定時,才能了解醫師的解說,所謂「盡信醫,不如無醫」,醫學有其極限,醫師也有弱點,所以平時應該要積極的吸收身體及醫學的相關資訊…
想看病,先看準好醫師 發現良醫的5個評量守則
先觀察醫師的「素質」,包括專業證照、行事風格、個人特質、行醫哲學,其中以「個人特質」最重要,應具備同理心、關懷、愛心的特徵,如此,醫師自然就會傾聽、關懷病人,加強服務態度,再配合其他的專業治療,自然有利於醫療的品質。
廢舊藥品 居家處理好簡單
藥品隨意丟棄將造成生態毒性,交付檢收輕鬆沒煩惱!但雙北地區之外,藥物檢收站點少,該如何處理?其實,除了特殊藥物或醫療廢棄物,一般剩藥多可連同垃圾交付焚化,藥師公會提供標準步驟,仍不脫垃圾分類處理原則。
仿生義肢時代 來了嗎?
意念移物,跳脫未可知神祕的領域,向來是各國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項目之一。針對中風、大腦損傷或脊椎受損致癱瘓的患者,英歐美科學家們不約而同利用可撓曲的軟膠片,加上一種腦內探測器與解碼器,讓癱瘓者可以意念移動身體。透過相應的機構設計,還可以讓傷者再度站起來行走。仿生輔具(仿生義肢)近年的長足進步,正在一步步走入癱瘓者的日常。
超音波快速傷口癒合術
英國科學家研究證實,超音波除了清潔眼鏡與衣服、察知胎兒狀況,還可以重啟(reactive)細胞活力,加速皮膚慢性傷口的癒合。與當前的治療法相比,飽受慢性傷口(chronic wound)久治不癒之苦的患者,譬如褥瘡、糖尿病引起的潰瘍等,癒合速度將較以往快上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