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問題不能再蹉跎

剩食問題不能再蹉跎

全世界的食物浪費比例高達總生產量的1/3,而且種類繁多。透過「再分配、再加值、再利用」3大招式,發揮剩食的剩餘價值;此外,源頭的計畫生產、計畫消費,以及愛惜食物的精神,也不可或缺。回歸本心,不貪取、不妄求,才是根治浪費之道。

文、攝影/陳昊安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世界上每年合計丟棄高達13億公噸的食物,約為食物生產總量的1/3,足以餵飽目前全球8億4,200萬挨餓人口2年,並直接造成75,000億美元(約等於24兆台幣)的經濟損失,是台灣中央政府年度預算的1,200倍。

這些未能妥善利用的食物在2大階段中被丟棄,因生產不符規格等原因未能進入銷售者稱為食物耗損(food loss),比如過於彎曲的小黃瓜、有蟲行痕跡的水果;進入市場後被丟棄,如即期品或過期商品等,稱為食物浪費(food waste)。開發中國家以食物耗損居多,已開發國家以食物浪費居多。

台灣並無明確的食物耗損統計,衛福部食藥署曾推估,全國超商、超市、量販店每年過期廢棄食品達3萬6千多公噸;而環保署2015年統計廚餘回收量接近61萬公噸,這還不包括混入一般垃圾中的廚餘量,觀察家戶垃圾中,廚餘占比約為2〜4成,並以年垃圾量720萬公噸保守估算,台灣的年廚餘產生量肯定在200萬公噸以上,能製成40億個便當,足以讓全台灣人口吃上一整年。

規格化造成農產耗損

以美食小吃聞名的台灣,熱鬧的夜市和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卻未使食物獲得妥善的利用,反而在經濟起飛後,講究排場和享受,以流水席宴客、各式吃到飽餐廳興起,甚至出現講究美味而只取食食物的特定部位的食材使用方式,加上工業化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邏輯,浪費在各個環節發生。

許多浪費發生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比如農地的過量生產,導致價格過低,採收不符成本而棄收;或者為了符合消費者的購買標準,凡是產品外觀不佳、不符合消費規格就直接被淘汰或丟棄;也有部分因為缺乏基礎設備、技術低落,導致在生產、採收、處理與加工過程中,造成食物耗損。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Comments
  • 高文卿#1

    2016-10-30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吃不完的食物送不到需要的人手上……

    回覆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