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才是大腦主宰

心臟才是大腦主宰

早在1960年間,科學家便發現心臟與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

企劃/鄧鎮銘
採訪整理/謝明媛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身兼心理學家與科學作家的Daniel Goleman曾說:「人類大腦已經10萬年沒有進化了」,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表示,即使在21世紀高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大腦仍是以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的動物本能為主要運作模式,也就是以杏仁體(情緒管理中心)和海馬迴(記憶轉運站)為操作主體,一旦杏仁體發生情緒反應,往往便立即掌控整個大腦運作。雖然目前絕大多數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仍然堅持大腦是人類智慧之所,但在臨床觀察與科學研究上,已出現新的論述。

科學家發現,人類從心臟傳達到大腦的指令,遠比大腦下達至心臟的訊息,要多出甚多。研究顯示,心臟可透過以下4種管道,與大腦及全身進行通訊,分別是血壓脈波、荷爾蒙(註1)、神經傳導機制及電磁波(註2)。

註1:例如atrial peptide,一種壓力荷爾蒙,可抑制cortisol。
註2:這種電磁波可環繞人體360度,在距離人體90~120公分處,均可測得。

情緒影響心率變化至巨

羅佩禎教授指出,早在1960~70年間,科學家John Lacey和Beatrice Lacey便已發現,心臟和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此外,德國科學家Velden and Wölk在1987年及1989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也證實心臟會經由神經通道,傳達激發訊息到丘腦,讓大腦皮質一起同步活動。

羅教授表示,心臟的電磁波現象,在醫學臨床上,主要是以心率變化為觀測標準;也就是說,電磁波會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改變,譬如生氣、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強烈時,會產生極端不和諧的電磁波場;但如果是喜悅、愛與慈悲、感恩、寬大包容…等正面情緒,則會讓心臟發出和諧的電磁波場。

所以,心臟就像是個廣播台,隨時都在播放交響樂(電磁波),不管樂章是和諧的,還是錯亂的,都會直接穿透到全身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也會傳播到外面的世界。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