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模式創造合作共榮

共享模式創造合作共榮

共享企業服務模式在各地面臨適用法規的問題,如何保留創新空間,鬆綁傳統產業,是政府的一項課題。隨不同型態和類別的共享企業崛起,也出現對共享經濟的反思,未來是會出現跨國的巨型企業,或由社群共同擁有平台,成為合作社的新型態,值得關注。

文/陳昊安

去(2015)年,交通部針對Uber鐵腕開罰近百萬元,因其違反現有交通法規,上(3)月更祭出半年內違規2次重罰10萬的條款,各監理所也貼出公告,勸說民眾使用傳統方式,招攬有營業登記之計程車。

負面新聞頻頻出現,引起正反兩派聲音論戰。在網路上表態的民眾泰半支持網路創新服務,而計程車業者則強調,至少應讓雙方公平競爭,鬆綁原本對運輸服務的限制。

法規調適不及 執法反阻礙創新服務

東吳大學企管系副教授賈凱傑曾為文道:「監理者通常是共享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但事實上,有些共享經濟服務,原本就是主管機關求之不得,以往因技術環境不成熟而無法推動的措施,如小汽車共乘(pooling)。

如今,共享經濟突然發展出來,法規未能及時調和,原有業者擔心市場可能被分食而抗議,這些問題如果能以更開放的立場,修訂更具前瞻性的法令與管理制度,或將是創造一個更有效率市場的契機」。

誠然,共享經濟發展初期出現許多問題,例如:Uber駕駛安全問題、Airbnb住房是否適用旅宿業者消防標準…等,對共享經濟業者及主管機關都相當困擾,雖然業者承諾背景審查將變嚴格,但實際效果如何,並非一時之間可得知。

去年,共享企業中的巨頭Uber和Airbnb欲登台擴展服務,政委蔡玉玲召開vTaiwan線上諮詢會議,讓相關業者、學者、民眾與官員共同參與討論。會後,行政院提出3項要求:「納稅」、「保障使用者權益」及「來台設公司」,確保在台有收入就必須繳稅,以及爭議發生時,可讓公司出面處理。

共享經濟業者多半不將自己歸類為傳統產業,申請資訊業公司登記,既有法條中不易找到適用法規,只能界定服務本身,用如公路法層級之法條來進行規範;而提供傳統服務的業者,如:運輸業者、旅宿業者,有特許經營的保障,也同時受到限制。

蔡玉玲表示,政府在處理虛擬世界新興議題時,基本態度是低度管理、創新前瞻與彈性靈活,為產業創造一條新活路。執法與立法決策不但得符合今日的需求,又要能順應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保留適當彈性空間,究竟監管要到什麼程度,才最適合共享經濟發展?

整合資源、降低門檻 打造健全產業生態系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游啟聰以第三方支付法規為例,表示台灣向來在立新法時趨於保守且延宕多時,立法在我國是難行之事,故無法完全比照國外「先立法、促發展」的成功方式進行,建議先思考在現有法規下,仍能有所發展的共享經濟模式,再回頭制定法規。

元智大學知識服務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怡之建議,善用商權鑑定、科技應用、創新服務、透明平台及品牌口碑等要素,可有效組成成功發展之生態系,並可進行示範性推動及展示,尤應強化中小企業及青創計畫之涉入與誘因設計,以降低新創公司門檻。

目前共享經濟市場中的國際企業,如:Uber、Airbnb、lalamove、Foodpanda紛紛進駐台灣,本土業者如:搭伙網、租生活出租網、GetMore二次時尚、愛蘇活外包接案平台等亦逐步發展。

共享經濟發展範疇與知名業者

共享經濟發展範疇與知名業者

然而各項輔助計畫和資源分散各處,不利於有意創業者;加上國內創投業者多期望短期內可回收資金,對於早期相當燒錢的共享經濟新創事業投資意願並不高,資金獲取不易,因此共享服務發展相對遲緩。

不過,台灣的優勢在於,民眾的網路使用模式更為彈性、多元,對網路新創服務接受度高,由美、日、中、韓各國電商平台紛紛來台插旗可見一斑,但使用者也很容易轉移,一時的成功吸客不見得能夠持續,將是業者的一大考驗。

微型創業者vs.傳統勞工:混合型雇用將漸興

部分共享經濟業者標榜加入其行列能夠獲取更多收入、接客時間自由,相當於自行創業,如Uber。

Uber稱呼旗下司機為夥伴(partner),但在各大城市陸續出現Uber司機集結抗議,表示受Uber剝削,待遇僅略優於奴隸。此外,如Uber司機這類「微型創業者」,不如傳統產業中的勞工享有福利和保障,還要付出工具成本,進修技能、工具修繕等都得自己來。

類Uber 的經營模式又被稱為自僱型經濟模式,在此模式下,公司只需支付工人提供服務時的錢,而不需要承擔花費在午飯、休息和假期上的錢,也不用提供醫療保障、失業保險、工傷賠償或退休計畫等福利,較傳統模式顯著地降低了企業花費。

初創公司可以更低的花費,承擔更少的責任,這就是類 Uber 的自僱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但類Uber模式也引起愈來愈多爭議和不滿。MyClean(清潔服務界的Uber)發現顧客對來自第三方機構的清潔工並不滿意,因此決議將自僱型員工轉為公司正式員工。

「我們看到了獨立承包人的法律風險,」MyClean執行長 Scharf說,「我們希望MyClean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將品牌做出去,因此我們為勞工提供合理的管理、調度和培訓。」

Scharf 表示,這項轉變使勞力成本比競爭對手高40%,但也讓顧客更加滿意,公司的形象更好了。MyClean現在約有200名員工,並在過去2年內發展到800萬年利潤(美元)的規模。這種傳統經濟和自僱型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可能會成為未來公司的發展趨勢。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