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什麼?

修行修什麼?

我們的社會對於修行,大都停留在「求福」、「求助」的層面,但很少人真正了解「人為什麼要修行?」

文/覺妙華明

「修行究竟在修些什麼?」人就是習慣往外求,卻不知道佛菩薩並非人間肉眼所看的境界,供桌上的雕像、牆壁上的畫像,只是表彰人的意識所示現佛菩薩的形象,其真實存在的空間是在「靈性的層次」。 悟覺妙天禪師也曾開示:「早佛晚佛,因佛果佛,本來是佛,何必作佛」。即明白表示,眾生皆具佛性,何必向外求。

「禪即佛即道,祂就是宇宙本體,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能生萬法。」若將祂比喻成一頭大象,世人學佛,有時摸著象鼻,覺得佛像一支粗軟管,有時摸著象腿,覺得佛又像一根大柱子,均無法窺得全貌,實有不足之處,錯用功夫,非常的可惜,甚至誤導眾生,又得輪迴轉生野狐五百年。

外求,不如往內修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道盡人生修行的重要。內在的「自性」其實本自具足一切大福報。釋尊曾說:「眾生皆具如來德性,皆因我執法執太重,無法成佛…」,人人具足佛性,只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彰顯祂。

《法華經》裡曾提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富豪(喻佛陀)在他兒子(喻一般眾生)要遠行(喻來娑婆世界受生)時,特別為他縫了一個價值連城的明珠(喻自性光明體)在他棉襖(喻色身)裡,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只要變賣或典當這顆明珠,恐怕幾輩子都花不盡(自性能生萬法)。可惜他的兒子穿了這件棉襖,卻不知道裡面縫藏了寶貴的明珠。當他盤纏用盡時,竟淪為乞丐(喻眾生輪迴,專門向外祈求福報),在外流浪年久,找不到回家之路(喻輪迴多次,佛子回不到佛國淨土)。

可憐乞丐有一天走到一家大戶人家的門口,乞求布施(喻有緣找到明師善知識,但尚未真正入門),這家主人(喻明師善知識)開門一看,原來這位蓬頭垢面(喻業識深重)的人竟然是自己多年前遠遊迷失的愛子(喻佛菩薩愛眾生),他已經不認得自己的家(喻修行的靈性成長道場),更不認識自己的父親(成佛的明師)。

乞丐棉襖已破舊(喻色身病痛多),但明珠依舊在(喻自性猶存),這位父親看了一陣心酸(佛菩薩悲憫眾生無明),於是請他進門(喻入門修行),為他準備洗澡水,換一套新衣服,叫他住下來(喻教導他修行方式,使他健康、幸福、快樂)。這個乞丐覺得這位富豪長者真好,而自己好像回到自己家裡似的溫馨。

人不知修行,就像是上述比喻中的乞丐,不管你現在的身分、地位、財富有多傲人,那只是目前的色身豐足,暫時的快樂,等到遠行盤纏用盡,福報用完,你沒有修心性,而找不到棉襖裡的明珠,你就成了可憐的乞丐,流浪生死,輪迴六道,生生死死,變易形貌,永無出期。唯有修行究竟佛法,才可以找到明珠,得到永恆的大福報。

修行在開啟本有智慧

修行其實就是要開啟本有的智慧,以智慧破除人類的貪、嗔、癡、慢、疑五毒(無明),並以智慧來處事跟作人。

「我們修行要先學作人,然後作師,最後作佛。」修行可以開發我們靈性的智慧,智慧就是如來藏─如來的寶藏。一個人要成就,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成就,沒有智慧,就不能讓自己的佛心顯現。因為沒有智慧,心還有罣礙,心有了罣礙,人就不能自在,生活在地獄裡,每天就像被繩子綁住,不能夠自由自在。

反之,修行會對人生有所開悟,會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應如何盡自己的本分,並自在圓滿的生活,而真正的解脫。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