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吧!集眾人之力 台製火箭升空

台灣,飛吧!集眾人之力 台製火箭升空

台灣的航太產業在政府缺乏決心的狀況下,發展遲滯,開發出的衛星遭國外拒載。然而民間卻有一群人,不放棄太空夢,打造100%台灣製造的火箭,大型混合式火箭HTTP-3於2016年升空,亟需你我的支持。

文/陳昊安
圖片、資料提供/ ARRC

望著廣袤的星空,是否曾想一探究竟?面對無垠的宇宙,是否曾想窺其堂奧?小學時候的作文題目總會有一次「我的夢想」,老師、工程師、醫生…各行各業紛紛出籠,還有總是很受歡迎的「太空人」,這番夢想固然不容易達成,更重要的是,願意懷抱並堅持這個夢想多久呢?

「太空經濟」是未來的市場

在台灣,有這麼一群人,以極拮据的資源和克難的方式,打造混合式探空火箭,多年來奮戰不輟,只為一圓太空夢。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簡稱ARRC)創辦人吳宗信強調,火箭製作過程完全「Made In Taiwan」,由師生合力研發,跨越機械、材料、電子、電機、化工、通訊…一般能想得到的各個領域合作而成,才能有今天22次試射,15次成功的紀錄。

吳宗信表示,「太空經濟」會是未來的市場,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民生相關如通訊、影像和氣候預測,軍事及商業用途如防災、物流監測、農地監測等,應用廣泛,甚至如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提供的太空旅遊服務,每張票要價高達台幣750 萬元!

現在台灣最重要的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二號,位於近900公里的高空, 解析度2米,1天經過台灣2次, 夜間因缺乏光線未能獲得影像,已經對台灣有很大的貢獻,然而大型衛星開發耗資數十億,委託國外載運發射又是一大筆資金,還需遷就對方的期程。

依據現在電子業的技術,衛星能大幅縮小,比如邊長10公分的方塊衛星(CubeSat),甚至手機改造的手機衛星,加上微引擎校正方向,已證實能長時間在低軌道運行。繞行軌道低,對影像設備的要求就降低,角度偏移的影響相對較小,且繞行地球更頻繁,相當有前景。

但同樣的問題是, 衛星如何發射?目前平均載運1公斤升空的花費仍要數萬美元以上,且通常沒有國家願意特地載運一批微衛星上太空,多採「搭便車」形式,意味著要有空間、要視主要酬載的期程做事,也常因主要酬載怕遭干擾而被拒絕。台灣開發的「番薯號」衛星便是如此,至今仍收藏於太空中心,無發射計畫。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