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璦竹
已故瑞典國寶級女演員英格麗.褒曼說:「變老就好像爬山,會有點上氣不接下氣,但視野美多了。」
像一瓶酒,愈陳愈香;熟齡,意味著更有意義的人生。以前看不懂的,會突然間明白;以前生氣的事,會莞爾一笑。
隨著醫學進步與社會富裕,人類的壽命正在延長,台灣目前已有6個縣市步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最晚在明(2025)年也會步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政府政策與社會建設慢慢開始為超高齡社會做準備,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是否都為自己的超高齡做好了準備。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A)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下稱AA)的政策框架,以安全、健康、參與3面向,指引各國政府迎接高齡社會挑戰。換言之,以往談到高齡,只想到長照、安養等高度耗費人力、物力的做法,把老年人當成社會的負擔,然而,高齡者積極參與社會、貢獻社會,可以創造國家與個人雙贏。
台灣第一個國家級高齡研究機構、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擁有AA人生的一大關鍵,是及早培養「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指的是維持身心靈健康的能力。而身心靈要健康,只有持續修養靈性,心情才能保持愉快,也才能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跨國管理顧問業者麥肯錫旗下的麥肯錫健康促進研究院(MHI),對21國55歲以上成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對生活有目標感,以及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是支撐長者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李曉𠫂解釋,長者通常透過工作、志工、終身學習等方式來增進社會參與,得到成就感,並帶來健康。
社會參與 長壽健康之鑰
據MHI調查,參與社會活動的長者在整體健康感知上,比沒有參與的人高出4~8%,而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哈佛成人發展研究。《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作者哈佛學者渥丁格(Robert Waldinger)指出:「在長者中,與他人關係最好的人最快樂、最健康、活得最長久。」
渥丁格說:「溫暖的人際關係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也能讓人在變老的過程中保持更強健的體魄、更敏銳的大腦。」根據研究數據,與他人有較佳關係的人,較不會憂鬱、較不易罹患糖尿病或心臟病,即使生病了,從疾病中康復的速度較快,從醫學上看,可能的解釋是「壓力」。
「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天天都在發生,但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壓力的調節器。孤獨寂寞的人,他們的身體會長期處於『戰』或『逃』的模式,會慢性發炎,且壓力荷爾蒙也會磨損我們的快樂、破壞身體各種系統。」他說。
該研究詢問最早期的參與者:「如果你生病或感到害怕,可以在半夜打給誰?」許多參與者可以列出幾個人,但有些卻一個也列不出。也就是說,在這偌大的星球上,竟沒有一個他們可以求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