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第三十九代大師曹山本寂禪師:覺性圓明 本真不失

禪宗第三十九代大師曹山本寂禪師:覺性圓明 本真不失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曹山本寂禪師開示,佛性本自光明圓滿,修行人切勿讓超然的覺性,沾染絲毫人間意識的知見汙染,因為意識心念一動,就會障蔽內在自性的光芒。

文 / 陳羿緻

曹山本寂禪師(840~901年)俗姓黃,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晚唐禪宗大師,師承洞山良价禪師,為禪宗五家七宗「曹洞宗」二祖。

本寂禪師從小精研儒學,19歲在福建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後至江西參謁洞山良价禪師,隨侍在洞山禪師身邊修行數年,終獲洞山禪師密付心印。

志慕六祖 大振曹洞宗風

本寂禪師初見洞山禪師時,洞山禪師問:「這位修行人,你叫什麼名字?」本寂禪師回答:「本寂。」洞山禪師又說:「再多說說你的法號深意吧。」本寂禪師卻表示:「沒什麼可以多說的。」洞山禪師再問:「為什麼不說呢?」本寂禪師說:「那就不是『本寂』了。」

洞山禪師點頭肯定,因為本寂指的是清淨寂滅的自性本體,既然是清淨寂滅,又何須再多說什麼?洞山禪師相當滿意本寂禪師的回答,十分器重他,本寂禪師自此也成為洞山禪師的入室弟子。

跟隨洞山禪師修行若干年後,本寂禪師準備到他處行腳,便向洞山禪師辭別,臨行前,洞山禪師密付心印予本寂禪師,接著問:「今後要往哪裡去呢?」本寂禪師饒富禪意地回答:「不變異處去。」洞山禪師說:「不變異處,豈有去耶?」本寂禪師率真地答稱:「去亦不變異。

師徒二人的對答充滿禪機,可見當時本寂禪師已明心見性。因為「菩提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所以當洞山禪師說:「哪裡還有去呢?」,本寂禪師回答「去亦不變異」,意即不論祂去何處,內在的佛性都一樣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論外境如何變化,都保持如如不動,不受影響,不會心隨境轉。

離開江西洞山後,本寂禪師先到廣東曹溪禮拜六祖慧能大師塔,再回到江西吉水,當時已有許多修行人非常仰慕本寂禪師,紛紛請祂出來開堂講法,本寂禪師因為尊崇六祖慧能大師,便將自己所住的山命名為「曹山」,世人遂稱祂為曹山本寂禪師。

唐僖宗時黃巢作反,值此亂世,曹山禪師為躲避戰亂,輾轉來到宜黃,當時有位信眾王若一,發心捐贈一處「何王觀」作為道場,迎請曹山禪師住寺傳法,後來曹山禪師更名為「荷玉觀」,駐錫在此廣揚禪法,一時僧眾雲集,洞山禪師這一法脈傳至曹山禪師,宗風大振。

佛性作主 頓超三界

曹山禪師傳法經常強調自性是主宰,是我們真正的主人翁,祂認為修行最重要的是相應清淨的自性、佛性。在《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有如下記載: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