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人生新格局

開創人生新格局

特約撰述 / 許郁莉

在一場山友的聚會中,素來熱心助人的小張提出一個大哉問:「如果兒子『生平無大志,只想混日子』,怎麼辦?」

「你兒子不是已經當公務員好幾年了?既然工作、收入都穩定,也不會亂來,你應該知足了,何必操心他有沒有胸懷大志!」

「按照你的標準,我們這群人算不算『生平無大志』?」

「他可能是清心寡慾,與世無爭,竟讓你說成『生平無大志』?」

「我從小就是萬事只求60分,沒什麼野心,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人生何必過得那麼辛苦?」

「兒子不許生平無大志,女兒可以嗎?你可不能搞雙標喔!」

「就算他生平無大志,有影響到你什麼嗎?小孩大了,你不要管太多,免得破壞感情。」

眾人紛紛發表意見,一面倒地吐槽小張。

「其實我兒子頭腦聰明,也有些能力,就是常常畫地自限,比如資深老鳥大多不好應付,他因為年輕、聽話,主管習慣找他做事,這樣難免勞逸不均,他乾脆少說話、少出點子,保持低調,假裝很平庸,反正他對升遷無感。我說他胸無大志,並不是希望他升官發財,而是他應該設法推動一些對民眾有利的業務,這是他在這崗位上應盡的社會責任。」

原來小張期許兒子能正確定位,公務員其實是一種「公共服務業」,倘若能懷抱服務人群、奉獻社會的使命感,以更開闊的格局行事,而非僅計較個人得失,不一定需要位高權重,任何公務職位都能有所貢獻,利益眾生。

然而,貪圖安逸是一般人的慣性思考模式,怎麼容易怎麼來,結果就是走向平庸,甚至向下沉淪,漸漸習以為常而不自知。

有一則上帝與乞丐的故事,在投資理財界廣為流傳。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窮困的命運,就化作一個老人前來點化他。

上帝問他:「如果我給你1,000元,你會怎麼用?」

乞丐回答:「我會買一支手機。」

上帝不解,便詢問理由。

「我可以用手機查詢哪裡的人比較多,就到那裡去乞討。」

上帝有點兒失望,又問:「如果我給你10萬元呢?」

「那我會買一部車,方便我到遠一點的地方乞討。」

上帝不禁為他感到悲哀,但還是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索性直接把餅畫大:「那如果給你1,000萬元呢?」

乞丐聽了,眼睛發亮地說:「太好了!這樣我就可以買下城裡最繁華的地段。」

上帝以為乞丐終於開竅了,興奮地期待他的規劃。

「到那時,我就可以把這個地段內的其他乞丐全都趕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上帝聽罷,無奈地說:「不管你擁有多少錢,都還是想到乞討,這樣的腦袋,我實在無能為力,你還是安心地做你的乞丐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與故事裡的乞丐相同,習慣以固有的「窮人」思維處理各種事務,卻不以為意。舉例來說,有人為了省下100元,花1小時討價還價,搞得自己筋疲力盡,最後乾脆上體療館做SPA按摩,1小時就花掉2,000元,相當於他一天的工資。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