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黃馨儀 攝影 / 顏志倫
圖片提供 / 社團法人台灣當代漂泊協會
「遊民」在台灣雅稱為「街友」,但由於遊民生活型態與主流社會迥異,加上居無定所、缺乏隱私,是「看得見的窮人」,故常成為社會維持公共利益下第一個被犧牲的族群,2003年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第一批被政府隔離的就是街友們。
為什麼會產生街友?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鄭麗珍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長期失業、沒錢付房租、個人適應不良是淪為街友的三大主因。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林萬億則表示,除失業之外,身心障礙街友通常是走失或被家屬遺棄,女性和年長者可能是被配偶、子女趕出家門,或為避免家暴選擇出走;也有部分街友是因身負前科,謀職不易,只能流落街頭。
「天生喜歡流浪的人是極少數,如果你跟著街友實際走一天,就知道那種生活一點也不好過。所以他們還是很希望有份工作,即便薪資很低。」長期關注遊民議題,曾被街友們封為「丐幫九袋長老」的林萬億如是說。
派遣+高房價=勞苦終日的漂流魯蛇
一般人總認為遊民是「懶惰的無賴」,卻不了解街友貧窮的背後真相。依據人安基金會統計,街友裡國中小學歷者佔61.5%,無一技之長者高達70.06%。由於欠缺專業,多數街友僅能靠做粗工、出陣頭、舉廣告牌…等零工餬口。有時遇到無牌人力公司,還會被苛扣薪資,不僅付出的勞力跟收入不成比例,受到職業傷害也只能自認倒楣。
「其實街友比我們想像的還更勤奮」,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表示,近9成的街友從前都曾有工作,其中甚至有1成曾是老闆。協會社工李宛真也指出,「很多人都認為街友遊手好閒,事實上有7成的街友會打工。但因為他們的工作屬於派遣勞動,每月薪資不到3,000元,根本租不起房子,所以只能流落街頭。」
令人憂心的是,由於產業結構改變、人力「億萬豪宅vs.居無定所」,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更凸顯出「居住正義」亟待落實。派遣增加,造成「青年貧窮化」,加上政府無力遏止房地產炒作,使年輕卻陷入居住困境的「漂流魯蛇(loser)」日益增加。郭盈靖指出,過去的遊民多數屬老弱殘,但目前青壯年街友已占遊民總數近3成。若將借宿友人家、工寮等居無定所者計入,有工作能力的「隱性遊民」其實比想像中更多。而這也符合鄭麗珍指稱,有研究推估「遊民黑數是政府列管的10倍」的說法。
「這個社會最諷刺的是,當社會在為1坪200萬的豪宅讚嘆時,有些人卻連1坪的棲身之處都沒有」。郭盈靖擔心,一旦再度爆發類似2008金融海嘯的事件,或是社會支援系統中斷,「這些年輕的高風險群可能朝不保夕,有一天也會淪為街友!」
被忽視與歧視的弱勢
街友的存在雖然顯眼,但由於總體人數少、流動性高,導致街友在政治上成為零散且不確定的選民。也因為街友屬於「三不一沒有」的族群─人不多、問題不迫切、不構成威脅、沒有選票,政府通常不會以其為訴求對象。除非靠民間團體將遊民議題公共化,才會引發政府關注。
但因街友被社會大眾歸類為「不值得援助的窮人」,輔導街友難以獲得肯定,故協助街友的組織在台灣寥寥可數。民間團體在扶助街友的過程中,也常面對社區的壓力。「你們來幫忙是很好啦,但如果你們不在這裡,搞不好遊民會自動消失」,這類評語顯示社區將排斥遊民的心態「轉嫁」到公益團體上,也呈現出鄰里與公益組織之間的矛盾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