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明明剛剛睡醒,還是覺得腦袋昏沉?躺在床上要睡覺,但腦袋還在想工作、想人際糾葛?明明工作還未完成,卻總是分心滑手機?情緒變得脆弱,容易因小事而焦慮或煩躁?頭痛、眼睛痠澀、肩頸僵硬、反應變慢,常常反覆出現?總是要靠咖啡或甜食「提神」,白天精神不濟,晚上又常失眠?
如果你有以上情形,很可能是身體雖然休息了,腦袋卻還在加班。大腦過度疲勞,不但身體上會有頭痛、專注力下降、記性變差等徵兆,心理上也會出現煩躁、容易分心及情緒不穩等狀態。心理上的壓力又會導致生理上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心悸、腸胃不適、失眠,甚至加速老化。
基因醫師、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醫師張家銘說,大腦消耗全身能量的20%以上,但腦細胞缺乏能量儲存能力。當能量不足,即葡萄糖利用下降、粒線體功能不佳時,就會出現「腦袋卡住」的感覺。
長期下來,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快樂荷爾蒙」也會失衡,進一步造成情緒低落或焦慮。
他說,從身體層次來看,深度睡眠能清除腦中的代謝廢物(例如β-類澱粉蛋白),避免堆積造成退化。睡眠不足時,葡萄糖代謝效率下降,腦細胞像「沒油的引擎」一樣卡住。
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促進腦部血流,增加氧氣與營養供應。運動同時能刺激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幫助神經細胞修復與新生。
但張家銘提醒,這些方式只能「補物質能量」,等於幫手機換個臨時行動電源,但如果系統「一直在跑背景程式」,能量很快又耗盡。
此外,大腦疲勞也會在心理上出現徵象,最典型的就是無止盡的「自我對話」,也就是腦袋裡一直轉個不停的聲音,擔心、後悔、演練、批評自己。如果心理無法停機,就算睡了一整晚,還是覺得累。
大腦不斷地思考、分析、擔心、演練,讓神經網路一直放電,但卻沒有停下來整合。他說,這就像電腦同時打開多個程式,CPU長期滿載,最後整個系統「卡頓」。從心理層次來看,真正的休息需要「暫停自我對話」。
心理上幫助改善大腦疲勞的方式,如專注於呼吸,讓思緒暫停的正念呼吸,可以幫大腦按下「暫停鍵」。也可以試試刻意放空,如散步、聽音樂、看自然風景,降低持續專注造成的神經疲勞。投入繪畫、音樂、運動,讓自我對話暫時關閉等心流體驗也不錯。
但張家銘認為這些均有其限制,只要壓力或外在刺激一來,腦內對話很快又重啟,所以恢復效果不穩定。
要達到真正的休息,張家銘指出,必須和內在能量的源頭連線充電。他說,我們人除了這個「外在自我」,內在還有一個更深層的部分,叫做「內在自我」,也就是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