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住 就能自在生活

心無所住 就能自在生活

Editors choice
人往往太在意對方,反而牽腸掛肚,想得太多,不僅讓對方沒有空間,也將自己逼入牆角,動彈不得,於是煩惱就從這裡生起。

文/鄧鎮銘

當她告訴好友,要與丈夫吃頓便餐都要事先經過秘書小姐的同意與安排,而且不能太有意見,否則就會遭到丈夫的抱怨,什麼不識大體、公私不分的帽子,就扣到她的身上。

想到這些,她的心裡真是嘔死了!「一天與丈夫相處的時間,竟遠不如他的秘書小姐!」她對好友這麼說。

她也曾向丈夫提出心裡的感受,但丈夫的反應卻令她十分難堪,說她不知設身處地為他想、心胸不夠開闊、想法不夠客觀,說她是無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她深陷迷惘中無以自處。

故事裡的女主角,生活優渥,無憂無慮,唯獨太依賴丈夫,生活空間狹隘,再加上疑心,終而造成自己諸多煩惱。

其實換個角度看,她實在太幸運了,因為嫁了個不錯的丈夫,先生事業有成,生活衣食無缺,也不過問她的行事範圍,她的游刃空間極大,可以不受約束地自己安排時間,自由自在生活。

假如女主角能夠更進一步,往禪修的道上發展,也許她的心境就不致於如此空虛;因為禪修會讓她懂得如何克盡本分,如何調適情緒,並且能獨立自主地生活。

人,往往太在意對方,反而牽腸掛肚,想得太多,不僅讓對方沒有空間,也將自己逼入牆角,動彈不得,於是煩惱就從這裡生起。人與人之間,往往因為距離太近,總會有太多的盲點,當大家都堅持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時,磨擦就容易衍生。

有時應當適度地調整一下距離,讓自己退一步,給人留一點空間,自己的心境自然也就寬闊起來。有位油畫老師經常會在學生揮灑作畫時,要大家暫停一下,走遠一些再看自己的畫。當學生停筆遠觀時,也確能看出自己的缺失,距離太近反而模糊了視覺。

生活亦是如此;給人留一些空間,自己退一步看看,也許會看出更多自己的缺點。那麼就趕快用圓融的心去彌補這份缺漏,讓人生更為豐碩扎實,人格趨於完美。

我們可以用一顆很煩惱的心,痛苦過日子,也可以換個心境,用清淨的心,喜樂過生活。清淨的本心與煩惱的人心,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佛經上有云:「心淨則國土淨」,即是指此。

故事裡的女主角,因為自我設限,讓自己活得痛苦,日子久了,很可能還會悶出病來。其實大多數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自己解不開的心結裡,困頓無以自處。如何解脫自在,正是人生重要課題。

「心」並非生長煩惱之所,是世人錯用了!如果徹底想通,「心」其實是智慧之所,這即是禪的智慧。禪行者會用智慧之心改善生活品質,不再用「人心」做主人。

悟覺妙天禪師曾經開示過:「紛紛擾擾十餘年,了悟心王離塵間」,「心王」指的就是「自性」。人生紛紛擾擾數十年,習以為常地錯用「人心」作主人,忽略了真正的主人其實是「自性」。我們平時應多用智慧去觀照心靈,為什麼一定非要用悲觀負面的心情去面對周遭環境呢?

用正面愉快、自在法喜的心活出自己,這樣才比較接近自性的本來面貌。久而久之,心靈自然就會向上提升,生活品質也必定會逐漸改善,心靈佛國亦將不在遠處,這就是禪行智慧。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