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很不容易嗎?

不生氣,很不容易嗎?

Editors choice

文/許郁莉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的決賽——法國對義大利一役,就在延長賽關鍵的第109分鐘,義大利後衛馬特拉吉不知向法國隊長席丹說了些什麼,只見席丹忽然情緒失控,一頭撞向馬特拉吉,馬特拉吉因此倒地不起,而席丹被主審判紅牌驅逐出場。此嚴厲懲罰後來被認為是法國隊最終不幸吞敗的一大關鍵因素。

席丹原計畫在此次世足賽之後退休,因此,即使法國隊原本不被看好,席丹仍使出「洪荒之力」,帶領法國隊一路過關斬將,果然如願取得了爭奪桂冠的資格,法國國家隊的氣勢頓時如有神助,理應極有機會奪冠,席丹亦可在所有人的祝福與掌聲下,光榮退休。怎知最後關頭殺出的這一把無法抑遏的怒火,無情地燒掉了冠軍金杯與國家的榮耀,至為可惜!

生活在現代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爆發生氣、發怒、怨懟、忿恨、不平、或嫉惡等情緒的經驗,佛教經典將此類負面情緒統稱為「瞋」,為三毒之一。當瞋念浮現時,有些人「形諸於外」,流彈一陣掃射,並波及他人,惟事後並不掛心;有些人則是隱忍於內、憋屈自己生悶氣,外表仍強裝若無其事;有些人在發出雷霆之怒後又耿耿於懷,如梗在喉。

當然,亦有些人踐履佛教經典所教化的「無生法忍」,使根塵不染心,這就是令人讚許且值得效法的智慧之舉了!因為瞋念一起,不只傷己身、傷人心、造惡業,甚至可能誤事而造成終身憾恨,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腦部的情緒系統先於理智系統發育並成熟,而且前者接受信息在先,處理速度更快,因此情緒反應總是比理智反應快上好幾拍,而且常挾著排山倒海之勢,銳不可擋啊!儘管又有專家指出,經由後天的經驗或學習,可以使理智較大程度地制約情緒,但先天的限制就如同孫悟空的緊箍咒,即使一個人有心付出大量的學習、刻意獲得豐富的正面經驗,充其量也只能稍微弭平兩者之間的差距,並無法改變感情凌駕理智的殘酷現實。可以想像,欲達到「無生法忍」境界,何其珍貴不易!

關於「無生法忍」的真實義,向來不乏高僧大德的佛學論述或見解,且大部分著重於探討「忍」字或修持菩薩六度萬行中「忍辱波羅蜜」的重要性。然而,相信仍有一部分如筆者之後學,對於如何將相關論述體現於生活中,仍有無所適從、不得其要的茫然,以致於每逢考驗現身時,最終只能徒呼負負。筆者在此引用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淺白、精闢且實用的兩段開示,與讀者分享:

「所謂『無生法忍』,並不是一直不停地忍耐,而是無住於受辱的外相,內心依然保持清淨,就像不曾發生過一樣,船過水無痕,這就是『無生』。所以在遇到難堪時,要能夠很快轉化,讓心自在法喜,不要讓這些外相停駐在心上,那就不清淨了。」

「無生法忍本來用在心靈的世界,是超越精神、物質及心理的,能做到『無生法忍』,就可以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此可知,唯有「離相」才能做到「無生法忍」,否則,即使暫時發揮忍功,但心中仍波濤起伏,累積一段時間之後,總會爆破。只是,離相的真實義究竟為何?禪師亦有開示:

「所謂離相,就是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是沒有這四種相的,有這四相,就不是菩薩,所以修行一定要從離相起修。」

至於如何才能離相呢?禪師說,「修行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意』是否清淨,也就是意識、思維要隨時保持清淨;簡單地說,就是離相。」

總而言之,只要身心清淨,三毒二邪便無從生起,何來瞋恚?但在我們尚未能入於無為時,由多接近善知識,遠離是非之人、地、事、物做起,相信亦有莫大助益。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