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緩步如牛 還要等多久

都更緩步如牛 還要等多久

台北市平均屋齡已達29.2年,全台灣屋齡30年以上有319萬戶,顯然老屋已太多。若是碰上6級地震,光是台北市就起碼傾倒4,000棟房屋,死亡人數恐怕數以萬計,變成大災難。台灣的都市必須更新,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文/鄧鎮銘、謝明媛
圖片提供/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蔡英文總統上月520施政滿周年,各界原本期待總統對這一年的執政策略,以及對未來國家戰略的新思考,會向全國人民做報告,但總統選擇了沉默。人民並不知道總統的回顧與前瞻是什麼,也不知道總統對一路下滑的民調,有什麼因應之道?

也許國際環境詭譎多變,國家戰略屢受國際現勢阻撓,但是內政可以掌控,人民卻對這一年蔡總統的施政充滿了不安;尤其在人民居住正義上,這一年來,雖然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老屋重建條例》,但是仍然沒有給予政府解決釘子戶的公權力;8年內規劃與辦理20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以目前1年只見到幾千戶的進度,20萬戶幾乎已腰斬,人民不禁感嘆,居住何時才有正義的一天。

台灣的都市給人感覺就是老舊,曾經有國外媒體批評,台灣一切都很Nice,很有人情味,是個適合旅遊的城市;但為什麼房子都呈現老舊狀態,感覺很落後,甚至懷疑台灣是不是很貧窮。

看看首善之區台北市,建築物沒什麼美感,成堆外牆破舊的老房舍,參差地座落在街頭巷尾;街廓兩旁超過40年的透天老屋,外觀還凌亂掛著一堆招牌,讓整個市容顯得凌亂不堪。這些房舍年代久遠,動輒30年、50年。

例如西門町,中華路鐵路地下化早已過了30年,兩旁還是一堆成排的低矮平房,攤販和招牌都亂糟糟地陳列。在國外,這種城市大道早就蓋滿一整排的摩天大樓;西門町是外來觀光客的必訪之地,近10年觀光客暴增,也可算是國家的門面,但卻是一幅欠缺都市更新的街景,令人惋惜。台灣的都市必須更新,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台北市西門町

台北市西門町(左圖)是國家觀光門面,在如此重要的城市大道上,周邊(右圖)仍然充斥著老舊平房。(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玄史生)

政府似乎也感受到國家都市更新的急迫性,立院今年4月通過《老屋重建條例》,讓老屋重建免徵或減半地價稅及給予容積率10%獎勵,冀圖刺激民眾,加速老屋重建,加入整體都市更新的行列。

此一重建條例的通過,對國家的都市更新建設,究竟是一劑強心針?還是如路邊濺起的水花般,不痛不癢?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指出,《老屋重建條例》是政府都更改革的第1個步驟,我們眼光不要只停在這裡,政府已有計畫地提出第2及第3步驟了。

接續的步驟其一是,國家級都市更新專責機構的建立,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導推動都更計畫;另一是治本計畫,就是從修訂更新條例下手。以上兩項步驟如若通過實施,台灣的都更法令才算建構完成,屆時推動都更就會更加順暢。

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屋齡30年以上的建築約有380萬戶,其中約有4成建物、154萬戶房屋,無法符合現行耐震標準,恐禁不起5級以上地震侵襲。若能制度性解決老屋重建問題,讓民眾住得更安心,是政府迫切的課題。因此,對於建構都更相關機制,《老屋重建條例》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