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市復育螢火蟲 驚豔國際

台北都市復育螢火蟲 驚豔國際

台北都市復育螢火蟲成功,創下全球首例,今年打敗中國與澳洲取得2017螢火蟲國際年會主辦權,不僅突破外交困境,也為低迷不振的觀光產業找到出路,發展深度生態旅遊,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將台灣之美推向國際。

文/吳宥姍 攝影/顏志倫、張紫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杜牧《秋夕》一詩以賞螢、觀星帶出初秋夜晚寧靜、安祥感。

賞螢、觀星,過去是唾手可得、理所當然的事,但曾幾何時,對都會區的人而言,竟成了一種奢求的幸福。

螢火蟲「火金姑」,過去是台北地區的原住民,但隨著都市化與土地開發,逐漸消失蹤跡。

螢火蟲消失於都市之因

有台灣生態教父之稱,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研究,螢火蟲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棲地遭破壞
人類大量開發土地,改變或破壞螢火蟲的棲息地,讓螢火蟲退縮至郊區、山邊。台北四獸山、木柵、內湖山區等未開發之地,成了螢火蟲的避難所。

2.人工光源帶來衝擊
人工光源影響幼蟲活動、干擾成蟲求偶行為,螢火蟲遇白光會離開,但因飛翔能力弱,可以逃避的地方有限。

3.河流、溝渠水泥化
河道、溝渠的土堤,是螢火蟲化蛹和雌蟲產卵的地方,水泥化河岸不適合幼蟲化蛹與雌蟲產卵,螢火蟲族群自然逐漸消減。

4.農藥、除草劑使用
各種殺蟲劑、除草劑直接毒害螢火蟲,也間接影響螢火蟲的食物來源,經常使用農藥的地方,螢火蟲難以存活。

5.水汙染造成環境劣化
家庭、工業、農業廢水,危害棲息其中的螢火蟲幼蟲,和賴以為生的螺類及水生昆蟲,水汙染的地方往往看不到螢火蟲。

6.引入外來種
水棲螢火蟲以螺貝類為食,外來食蟲性魚類及螺貝類可能對螢火蟲,及其獵物產生不利的影響。

產官學合作 螢火蟲重現都市

長期關注自然生態保育,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與企業界朋友共同合資,成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自2013年起開始關注螢火蟲的復育,邀請台大5位專家學者加入,由過去曾在台北木柵永建國小,有復育螢火蟲經驗的台大教授楊平世主導、偕同植物生態專家郭城孟、地質專家陳文山、水文專家張文亮、氣象專家林伯雄進行螢火蟲復育。

楊平世於1996年即開始進行螢火蟲棲地保護,2年前於台北木柵萃湖畔復育螢火蟲,當時由文山社大發動上千名志工,花費1年時間,整治萃湖,徒手挖除汙泥、清除外來種、淨化水質,也在萃湖底下另一溼地進行棲地復育,建立棧道避免遊客直接踏上棲地。

此次復育相當成功,去年產出了3、4百隻螢火蟲,今年已發現超過5百隻,種類除了黃緣螢、還有黑翅螢、紅胸黑翅螢,萃湖是目前台北螢火蟲數量最多的公園。

楊平世坦言,起初在大安森林公園復育螢火蟲令他有些遲疑,因為木柵永建園區有高大的樹木、林蔭,但大安森林公園園區空曠、四周廣設路燈,每天上萬人次進出,人為干擾多,復育螢火蟲具相當難度。

黃緣螢小百科

黃緣螢為台灣水生螢火蟲中最常見的品種,雙翅間有黃色的線條,生長於平地、低海拔地區,喜歡棲息於水流流速較緩的水域,以水中螺貝類為食,發黃色閃爍光。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