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見、握手禮儀莫輕忽

引見、握手禮儀莫輕忽

文/吳宥姍 攝影/顏志倫

人是社交的動物,我們從小到大,有不計其數的機會,不斷地認識他人,同時也被他人認識;有時是主動認識,有時是被動地被介紹,要注意的是,在某些場合如果弄錯了主動與被動的順序,就會讓雙方感到尷尬,反而喪失了介紹的美意。

一般而言,介紹的場合可分為社交場合與正式場合,前者如親友宴會、婚喪喜慶、雞尾酒會、自助餐會、音樂會、歌劇、茶會、一般朋友自行邀約舉辦的小型聚會等較輕鬆的場合,以及在某些不期而遇的情況下,互相介紹彼此身邊的同伴。

後者則如重要慶典、會議、座談會、講演會、新產品發表會、商務會談等比較嚴肅而正式的場合。國際禮儀專家朱立安提供以下約定俗成的介紹方式,只要能掌握大原則,就不容易失禮了。

進場起身的禮儀

西方人十分重視女性的社會地位,例如一位女士進入聚會場所時,在場所有男士(小男孩例外)均須起立以示尊重,待這位女士入座完畢,眾男士方可復坐,但這只限於該女士第一次進入時,之後若再度進出,男士可不用再起立。

至於在場的其他女士僅須點頭、微笑致意即可,因為女性之間地位平等,除非進來的是一位年紀與輩分較長的女士,但如果只比現場女士稍大幾歲,也不宜起身,否則會讓對方有自己年紀很大的尷尬。

另一種情況是,當一位重要人士進場時,禮貌上在場所有人,不論男女都須起身以示尊敬,例如主人的父親,或是議會議長、將軍、大學校長、宗教界上師等社會公認為VIP級的人物進場時,應起立以示尊重。

介紹先後順序需留意

掌握以下介紹先後順序3原則:
1. 將低階者介紹給高位者。
2. 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
3. 將男士介紹給女士。

國際禮儀上,永遠是將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介紹給地位較高的人。如果雙方社會地位相差不多時,則以年齡來決定,先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年齡在一般社交場合是一項介紹與被介紹的重要指標;或先將男士介紹給女士,因為在國際禮儀上,「女士優先」的儀規已約定成俗,以性別來判別介紹先後亦可行。

國際禮儀上,「女士優先」已約定俗成

國際禮儀上,「女士優先」已約定俗成,應該先將男士介紹給女士認識。

若是家庭一同出席聚會,則需將自己家中成員介紹給他人認識,以示對對方的尊重。但對方若是年輕人,則應引薦給自己的長輩認識。

朱立安指出,做好介紹的優先順序一點也不難,他提供一個小訣竅:先稱呼較重要者的頭銜及姓氏。例如「李教授您好,這是我的大學同學陳建國先生;這位是台大歷史系李正明教授」,先介紹女士、重要人物、年紀長者,就不容易犯錯了。

正式介紹時,最好使用雙方全名,或姓氏加上頭銜,例如張經理、趙董事長等。一般只介紹名字的場合,多為非正式的餐會、酒吧等公共場所,或同事、同學之間的寒暄。

介紹已婚婦女時,以冠夫姓的方式介紹較為妥當,亦可再加上婦女自己的名字。夫妻一起被介紹時,也須先介紹太太(女士優先)。介紹時,不可用類似命令的口氣,應用較緩和及委婉的口吻較佳。

握手禮儀透露個性

曾有位大公司執行長,在抉擇最後兩位資格相近的應徵者時,錄取了握手感覺較佳的那位。許多研究證實,看似微不足道的肢體接觸,不僅能夠反應每個人的個性,也能看出未來互動的模式,可說是商務與日常生活中,與他人建立深層關係的重要指標。

握手必須基於雙方的自然意願,不可強求。原則上,女士、長輩、位高者應先伸手表示友善,另外一方才可以伸手互握。除非位階差很多,否則現在大多同時伸手,看對方有意握手時,自然伸出手。

握手相關注意事項提醒:
1. 保持適當距離。
2. 面露微笑,溫和地看著對方的眼睛。
3. 自然大方,手臂放鬆,四指併攏,大拇指相對,虎口交握。
4. 只有手腕出力,力量適中,因過重會讓人不舒服,太輕則有應付嫌疑,女性一般力道較小,與男性握手時,可稍微用力些。
5. 時間以1分鐘為原則,不可久握不放。

注意握手只能用右手,不能用左手;亦不宜用雙手去握對方的單手,會讓人感覺怪異。男士若戴手套,須先將要握手的那一隻手套取下,待握完後再戴回;但女士則不在此限,可戴著手套和他人(不論男女)握手。

握手相關注意事項提醒

自我介紹或忘記對方姓名時

若無適當人選當橋樑向他人介紹自己時,不妨自行介紹。但切勿打斷他人談話,在介紹時,須愉悅地介紹自己的姓名,及與主人之間的關係。
有時向他人介紹朋友時,突然忘記對方的姓名,為掩飾尷尬,最好以自我調侃的方式:「唉!我最近怎麼總是腦筋不清楚,如果兩位不介意,能否自我介紹一下?」

以介紹為橋樑,可與他人建構友誼,豐富雙方的人生,擴大視野,但在介紹時,務必讓他人留下深刻及美好印象,為日後再度相逢種下良好契機。因此介紹之禮儀確實不可輕忽。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