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大時代的縮影 眷村文化

光陰的故事 大時代的縮影 眷村文化

眷村是台灣的特色,各地的語言文化匯聚於此,交融出難辨體系的「眷村文化」,包含眾人熟知的飲食、居住空間及勤儉愛鄰的精神,對今日台灣的族群文化依然影響深遠。

文、攝影/陳昊安

「眷村」是歷史的產物,在國共內戰、國軍遷台的背景下,在台灣留下獨特的痕跡,不僅記錄戰後台灣的空間記憶,亦反映著時代的推進與演變。眷村文化及眷村出身的人們也深深影響今日的台灣,比方政治界的宋楚瑜、文化界的龍應台、張大春、朱天心三姊妹,演藝圈的林青霞、張艾嘉、張雨生,以及紅遍亞洲的鄧麗君、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等,而台灣的牛肉麵、燒餅、槓子頭等麵食文化,也多半由眷村流傳出來。

新竹眷村博物館是台灣唯一自開館至今,皆由公家單位經營的眷村文化保存空間,館內藏品由鄉親熱心提供,除了各式文物和老照片,更珍貴的是眷村長輩的口述歷史,或者眷二代、三代分享兒時的所見所聞,透過「人」的傳達,照片中凝結的竹籬笆春天,顏色重又鮮明了起來。

一卡皮箱來台灣的克難故事

眷村博物館距離新竹火車站約10來分鐘車程,招牌並不顯眼,但高達3層樓的彩繪外牆絕不會錯認,塗畫著眷村典型的樣貌──大紅色的木門、低矮的房舍、紅磚牆與綠樹、精神喊話的標語,各式戰機在空中飛行,點出新竹以空軍眷村居多的特色。

由於軍事化的管理及生活緊密,眷村居民內聚力強,與外界接觸較少,生活文化自成一格,後來隨著教育、通婚及遷居,中間的隔閡逐漸消弭;另一方面,由於當年政治氛圍由準備反攻大陸轉為防守與安居,政府政策更迭、社會環境丕變,原本貧乏簡陋的眷村居住環境,居民開始盼望改建.然而從土牆、紅磚房變身為國宅的過程中,豐富獨特的歷史空間和故事,也隨之埋入塵土,殊為可惜。

因此1990年代,隨著眷村大興土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訂定,「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也蓬勃發展,1997年全國文藝季以「竹籬笆內的春天」為題,即是指早期眷舍因陋就簡,「竹櫞土蓋瓦頂、竹筋糊泥為壁」的情形,新竹眷村博物館的構想也誕生於此時。

眷村博物館資深導覽志工許立薇表示,眷村有3大特點:第一,居民是軍人及其眷屬,而且以單一軍種為主;第二,居民來自大陸各省各地,南腔北調聚集;第三,軍人充滿愛國情操,效忠領袖與國家,國定假日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國旗,旗海飛揚好不熱鬧。

「眷村有3多:國旗多、皮箱多、克難物品多」,許立薇說,博物館內處處可見累疊的各式皮箱,原來,早在台灣生意人「一卡皮箱跑全球」以前,許多軍眷也是「一卡皮箱到台灣」,不同於做生意輕便時髦的007皮箱,隨軍眷渡海來台的皮箱沉甸甸地,裝著所有重要家當及對故鄉的回憶,主要材質從木料、金屬到棕櫚纖維,不一而足,耐用為主,不當行李箱時,也充當矮桌使用。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