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礦山何處去?手機年銷14億支 電子垃圾來勢洶洶

城市礦山何處去?手機年銷14億支 電子垃圾來勢洶洶

隨著資本社會發展,廉價電視、冰箱和手機等電子產品快速流通市場,汰換速度愈來愈快,幾乎人手一機的世界,給予我們琳瑯滿目的選擇,卻也加劇了「電子垃圾海嘯」席捲全球的危機。由高科技堆滿的一座座城市電子礦山,究竟該如何解決?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還記得1990年代,許多港台電影中,總是可以看到BB Call呼叫器的身影嗎?男女主角在呼叫器接收到訊息後,便趕往公共電話亭打電話,是當時蔚為風潮的聯絡方式。但21世紀過後,手機開始大量生產,因應社會的進步,消費者追求更快速方便的手機功能,製造商自然也以量產和不斷更迭出新的手法,來滿足市場所需。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2018年全球手機總出貨量共14億490萬支,相比2008年全球總出貨量1200萬支,短短10年內,成長了117倍。汰換後的手機,估計只有約20%能被妥善回收,剩下的不是被棄置,就是送進掩埋場;但全球總面積不變的前提下,掩埋場容量甚至日趨飽和,這些多出來的電子垃圾,又該何去何從?

台灣環保署統計,2018年全台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量共計2432噸,其中手機就有608噸,顯示目前電子垃圾中,手機仍占高比例。然而電子垃圾其實是巨大的未開發資源,舊手機中的貴重金屬如金、銀、銅,若能被妥善再利用,效益不容小覷,也在在顯示全球對於電子垃圾處理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毒害歷史〉
電子廢棄物問題存在已久,早期廢五金產業為元凶,歐美洋垃圾成發展中國家惡夢,台灣也曾淪受害國之一。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電子廢棄物問題存在已久,追根究底,還是歸咎於全球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模式。科技最原始的初衷,便是帶給民眾更好的生活,但現今的消費模式,卻讓科技似乎成了一種工具,大家為了賺更多錢,就消耗更多的資源,電子產品愈來愈琳瑯滿目,但資源浪費卻與日俱進;先進國家殘留的電子廢棄物毒害,甚至飄洋過海,來到了發展中國家。

為降低處理成本 進口廢棄物反毒害當地

1992年巴賽爾公約通過後,聯合國限制歐美等先進國家,禁止將電子廢棄物移轉到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非洲等地進行處理。但為了降低處理成本,每年依舊有許多無視法規的業者,將這些廢棄物「偷渡」。以非洲國家迦納為例,2009年運送來的電子廢棄物,高達21.5萬噸,諷刺的是,大多數的廢棄物,竟都是從先進國家透過「捐愛心」的名義進入非洲。

當10台舊電腦被捐贈到落後國家,可能只有1台能被組裝,剩下的9台便被棄置,成為電子垃圾的一員。而對迦納當地人來說,這些由廢棄物堆成的山丘,竟成為他們賴以維生的「礦山」,每天有無數迦納人前來礦山撿拾廢棄物,就地焚燒以提煉貴金屬,再賣給製造商賺取微薄日薪。不只造成嚴重空汙,產生的有毒氣體,也持續毒害迦納人民。

另一個被電子廢棄物嚴重毒害的,便是中國廣東貴嶼鎮,也被稱為「電子垃圾拆解第一鎮」。這個人口只有20萬人的小鎮,幾乎全數的居民都在從事電子零件拆解與回收工作,用以賺取財富,可見其可觀的進口廢棄物數量。

若以每噸廢棄手機含有200克黃金來計算,貴嶼鎮一年可提煉2至4噸的黃金,價值約新台幣43.6億元,但賺取財富的代價,卻是高汙染與各種對人體的毒害。謝和霖分析,提煉貴金屬往往要使用強酸強鹼,例如早期多數人以王水來溶解黃金,但溶解後的廢液卻隨意排放,造成河川產生重金屬汙染,人們取用水源沒多久,就產生身體病變。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