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發光能植物 讓街樹也能放光

MIT研發光能植物 讓街樹也能放光

1879年,科學家愛迪生在實驗室製造出第1個電燈泡,電燈的發明不只點亮了城市,也點亮了整個世界的文明;緊接著日光燈、LED燈相繼出現,更在人類進步史上散發出璀璨光芒。然而,在未來能源有限的情況下,照明該如何永續發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給了一個驚豔答案──將來,植物或許能成為指引我們的最佳照明燈。

文/侯彥伶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MIT News官網

從最早的燭火、油燈、白熾燈,一直到日光燈、LED燈,種種照明裝置的發明及推進,持續了100多年,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有了照明燈具,使得人類即使在夜晚,也能從事各種工作及娛樂,不至於被黑暗束縛,擁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與更多元的生活選擇。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對照明的需求愈來愈高,根據美國NASA發布的「地球夜晚燈光圖」可發現,城市燈光愈密集的地區,發展愈繁華進步,電力供給的程度似乎成了國力的展現。然而,節節高升的照明需求,占了全球能源消耗近20%,每年約產生2億噸二氧化碳;這些經濟發展下的社會成本,使各國無不開始尋求解方。

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能源短缺,可以更永續地滿足照明需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成功研發出一項植物照明技術,透過植物自身的能量代謝而自行發光,並維持10多天,且完全不須插電,徹底扭轉了照明必須倚賴大量電力供給的傳統觀念。

螢火蟲原理為靈感 打造發光植物

2017年,MIT化工系教授Michael Stran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若將螢火蟲身上的發光物質螢光素酶(luciferase)置入西洋菜,能使西洋菜成功發光,於是便開啟了這項研究。

螢火蟲的發光原理,是因為螢光素酶會與一種稱為螢光素(luciferin)的分子產生反應而發光,且反應過程十分節省能量,幾乎所有輸入的能量都能轉為光能;相較之下,人類所使用的白熾燈,只有約10%的能量可轉化為光,其餘都變為熱能而浪費掉。

團隊發現,若將西洋菜葉片以高壓方式,浸泡在含有螢光素酶、螢光素以及輔酶A(co-enzyme A)3種元素特製的奈米粒子溶液中,便可與西洋菜的螢光素酶發生反應,使植物產生微弱的自體發光。

然而,當時實驗卻發現,西洋菜雖然可連續發光3.5小時,亮度卻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暗淡,無法有效維持亮度;同時,1棵10公分西洋菜幼苗所產生的光,只有人類閱讀所需光照量的千分之一,遠比不上現行電力供給的燈具亮度。

去(2019)年,團隊在實驗中嘗試加入光電容粒子,可儲存尖峰時期的光能,進而使植物在自體發光的過程中,更平穩地釋放能量,成功延長發光時間;也就是說,原先只能發光3.5小時的西洋菜,現在可自體發光數天、甚至數週。團隊更表示,倘若進一步優化各成分的濃度和釋放速率,還可再增加發光量及發光時間,使植物在整個生命週期都可發光。

發光植物的到來,給予科學界無限期待,未來以植物代替照明設備的方式,確實指日可待;不需電網、充電設備和電源線鋪設的特性,使發光植物不只是一項具有前景的可持續性能源,更是潛在的革命性技術。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