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旱澇交替 地下水庫是解方

拒絕旱澇交替 地下水庫是解方

文╱謝璦竹

今(2021)年台灣遭遇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缺水旱象,多地已實施「供5停2」的限水措施,各地期盼梅雨能如期而至,然而,據氣象局預估,這波梅雨鋒面要解旱,恐難如願。旱情如此嚴峻,中南部紛紛鑿井自救;儘管臨渴掘井不值得讚賞,但學者指出,台灣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鑰匙,就在地下水。

據經濟部表示,今年的旱象是因為去年降雨遠低於平均,而降雨不足則是因為去年完全沒有颱風。照政府的說法,台灣必須忍受颱風帶來的洪災,不然就是沒有颱風造成的旱災;換言之,除非颱風來得「剛剛好」,否則將旱澇交替,只恐年年都有災情。而在氣候變遷引起的極端氣候影響下,這樣的未來已迫在眉睫。

台灣年平均雨量約2500公釐,是世界各國平均值(973公釐)的2.6倍;但由於降雨不平均,豐枯期差異大,加上地形的關係,山高水急,降雨至少7成直接流入海中,若沒有善加管理,到枯水期就容易發生缺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久前說,台灣的森林可以截留25%的雨水,蓄水量相當73個石門水庫,因此解決缺水問題首在水土保持。此言不差,然而,台灣的森林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森林覆蓋率達60%的台灣,卻無水可用?

其實,儘管氣候變遷加劇了旱澇交替的情形,但川短流急是台灣先天的地理條件。過去在農業社會,為解決這種先天的限制,全台有超過1900多條灌溉渠道,總長4.7萬餘公里;進入工商社會後,則用水庫來解決留不住的降雨問題。然而,據水利署資料,水庫的水量只占總降雨的4%不到,還低於引用河水的7%與地下水的5%。

洪水資源化 地下水即時監控調蓄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主任丁澈士表示,地下水庫所能儲存的水量是地面水庫的數百倍之多,且水質佳,應善加管理運用。現在之所以出現超抽地下水而致地層下陷,是因為沒有即時監控,導致調蓄無節。事實上,如果地下水沒有空間調節蓄水,豐水期也無法發揮蓄水功能,若一律禁止取水,由於含水層已滿,降雨就會直接流入大海,無法利用。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