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直了成佛

清淨,直了成佛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南無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前,早已修行成就佛陀,佛號是「正法明如來」。因祂慈悲無量,成佛後仍不時現「菩薩」之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又名「淨聖」,意為清淨的聖者。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師父提出,其修行成就佛陀的秘訣心要,接櫫「清淨、智慧、圓滿、圓覺」4大要項,清淨排在第一,可見清淨是成佛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因為成佛是「心」的成就,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故清淨是指心的清淨。悟覺妙天師父開示:「『不清淨』之因是『我』不清淨,若無『我』,自然清淨,『我』是一切汙染之源。平時要多注意心的清淨。

不受汙染為清,常清為淨。」悟覺妙天禪師開示,「不淪落於汙濁社會,讓心時時清淨,就是修行。

著相輪迴 離相解脫

佛教有所謂「體、相、用」的說法,「體」是指靈性本體,或稱自性本體,祂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無形無相的本心,既不可以肉眼見,也難以耳聞,卻是確實存在的空性本體。

「相」是體的「用」,展現在我們身心世界所呈現出的物理現象、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統稱為「相」。萬法本體雖是「空」性,但當因緣條件具足時,無形的「體」就會變化出有形的「相」,諸如物理現象的「成、住、壞、空」、生理現象的「生、老、病、死」、心理現象的「生、住、異、滅」等,這些流轉變化統稱為「相」。

「相」是因緣條件的假合,雖有非實,有而非有,是暫時有而非永恆的有。因此世尊在《金剛經》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修行人不可著相,著了相就會被「相」所轉。悟覺妙天師父在「禪宗十大法印」第五條特別強調「不被幻相所使」,一旦執著了相,就會患得患失,心無法自在解脫。

「用」是萬法的作用,隨其「相」而改變。舉例而言,液態的「水」加熱後,溫度上升,會變成氣態的「水蒸氣」;溫度降低冷後,又變成固態的「冰」。而「相」改變了,其作用也跟著不同,液態水能灌溉樹木花草、五穀雜糧;水蒸氣能推動機械運轉,如輪船及火車鍋爐的蒸氣;冰能儲存食物,常保新鮮不腐。

佛陀說法,有時在說「體」的真如實相,不生不滅;有時在說「相」,如觀世音菩薩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乃具足無量功德展現的「相」;有時在說「用」,如《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名「淨聖」,意為清淨的聖者。

修佛的三身成就,是指修行人的「精神體」及「靈性本體」的成就,因為有形有相的色體遲早會滅度,雖然本體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但靈性及神識來投胎為人,是帶著前世汙濁的業力而來的。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