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韻用音樂療育自閉兒

樂嘉韻用音樂療育自閉兒

文 / 陳羿緻   攝影 / 顏志倫
圖片提供 / 樂嘉韻

Lohmuzik樂音樂藝術治療教育中心創辦人樂嘉韻說:「目前來到Lohmuzik的學員有9成是泛自閉症的孩子,多年經驗下來,我發現,年紀越小的時候介入早期療育(簡稱早療),對孩子的幫助就越大。」

音樂治療師樂嘉韻曾在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擔任志工,後來赴英國學習音樂治療教育,2009年在台北成立Lohmuzik樂音樂藝術治療教育中心,15年來,透過音樂療育幫助許多泛自閉症的孩子,從缺乏口語表達能力,到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今(2024)年11月,樂嘉韻更創立臺灣音樂藝術智能教育發展協會(下稱協會),致力推動早療的普及化,她期望透過政府的協助和經費補助,減輕家長負擔,也讓他們有機會盡早發現孩子的需求,以學習才藝的心態,沒有壓力地進行音樂及藝術療育。協會規劃舉辦講座、錄製Podcast及社群分享,讓大眾了解自閉症族群和藝術治療。

樂嘉韻表示,藝術治療需要滿滿的能量,所以她一直會定期運用各種方式排除身心汙染,並補充能量。去年8月,因為帶2個孩子參加基隆禪宗印心會館舉辦的「喜樂家庭禪」講座,9月後,她便開始認真參與印心佛法的禪修課程。

樂嘉韻說:「治療師是協助孩子進行療育的一個管道,所以必須保持身心清淨,才能掌握孩子的問題及需求,以正能量去幫助他們。」

幫助孩子學會口語表達

「音樂治療沒有固定形式,治療師會因應每個個案的不同情況,為學員量身打造適合的課程。」樂嘉韻說。

舉例來說,大多數的自閉症孩子都喜歡「按壓」的舉動,比如按按鈕或電燈開關,或是喜歡將身邊的小東西排成一長串;樂嘉韻就引導孩子將按壓按鈕的興趣轉變為彈奏鋼琴,發出悅耳的樂音,教他們賦予動作一些功能性,就能轉化成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表現方式。

一般認為,0~6歲是早療的最佳時期,音樂治療就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可以將音樂療育視為一門選修課,就像讓孩子去學習一項才藝一般。

早療

樂嘉韻表示,孩子年紀越小就介入早療,對孩子的幫助越大。

「有個孩子來Lohmuzik時才1歲8個月。」樂嘉韻回憶,不像其他同齡孩子應有的表現,這個孩子不肯開口出聲,也不會叫爸爸、媽媽。他的阿姨是一位住在美國的特教老師,就建議他的爸媽帶他介入早療。

樂嘉韻觀察發現,這位小朋友喜歡音樂,對音樂旋律有反應,雖然一直無法發出聲音,但當樂嘉韻唱出旋律,引導他用拍打樂器的簡單方式與她進行合奏,經過學習,孩子竟能跟著她在音樂響起時拍手,停止就放開手,從中體會音樂「開」與「關」的不同設定。

上到第8堂課時,小朋友突然開口發出聲音,叫了爸爸、媽媽,家長聽到後欣喜不已,樂嘉韻也非常感動。讓樂嘉韻最感欣慰的是,這個小朋友唸小學和國中都順利進入普通班就讀,一直到現在,每週還是很開心地到Lohmuzik上課,他已進階到練琴和音樂交流,除了和家人出國旅遊外,幾乎從未中斷。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