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網路成癮 SEL強化自我覺察

兒少網路成癮 SEL強化自我覺察

文 / 詹珮蓉 圖片提供 / 徐鳳霙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自從疫情之後,許多老師發現學生對於手機、網路的依賴性提升,長期沉溺在虛擬世界中,不但專注力嚴重下降,學習動機降低,也造成焦慮、自傷,甚至情緒失控。

為了因應學生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台灣也跟上國際SEL(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潮流,在課堂中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學習學科知識以外更重要的生命教育,打造一生受用的心理素質及幸福感。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SEL,引起各國重視,逐步推廣至全球,美國在2022年投入10億美元強化其心理素質與學習動機。而台灣在今(2025)年正式邁入SEL元年,教育部公布社會情緒教育中長期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首年投入1,000萬元,接下來每年投入1億元經費,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韌性。

情緒教育不只是EQ(情緒商數),SEL涵蓋的內容比EQ更廣,台北市和平高中輔導老師賴怡臻表示,「SEL不只包含情緒管理,也涵蓋了負責任的決定及批判性思考。」更重視人與人的互動,以及達成個人目標。

EQ較側重在情緒管理、自我覺察、自我激勵、同理心和人際關係管理,而SEL是由美國「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於1994年提出,幫助學生發展5大面向,在自我覺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與承擔決定。2019年,SEL 2.0版又融入倫理學習,使其更加完備。

245教育前線:兒少網路成癮 SEL強化自我覺察

手機成癮是現代毒品

賴怡臻觀察近年教育現場,感受到SEL推動的急迫性。近年自殺率呈現年輕化趨勢,反映青少年情緒不穩定的問題日益嚴重,15至2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上升至每10萬人9.6%,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

此外,雖然台灣學生每年幾乎都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數學等項目取得傲人成績,學科能力表現突出,但是在「害怕失敗」方面數值偏高,顯示挫折容忍度較低。

「只有學科的學習真的不夠。」賴怡臻強調,除了專業知識,她認為當前的教育環境缺乏全人教育,需要人文素養,這也是SEL能夠強化當前教育體制之處。

台中市長億高中美術老師徐鳳霙也對年輕學子手機成癮感到憂心,她認為背後原因在於父母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使得現代學生過於依賴虛擬世界,導致自我認同度低、社交困難,也不善於溝通表達。

她以一位高中生為例,白天上課時渾渾噩噩,但晚上卻在虛擬世界非常活躍,線上遊戲或社群媒體中和虛擬好友互動,已成為他成就感的來源。她比喻,「手機成癮就像現代毒品,會限制孩子大腦發展。」

教育部推動SEL為期5年的計畫前,已有民間團體及老師致力將SEL融合在課程中。徐鳳霙為了幫助學生重新找回專注力,2018年依循SEL 5大核心內涵之一的自我覺察,研發禪繞畫美術課程。在禪繞畫的8個步驟中,第一個是呼吸與感恩,徐鳳霙以有儀式感的方式帶領學生將專注力從手機轉移到自己的身心。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