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六度萬行的真諦

菩薩六度萬行的真諦


試聽,欲聆聽完整內容
歡迎訂閱《禪天下電子雜誌》
循環播放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在證道後,曾親筆寫下百餘首法語,收錄於《悟覺妙天禪師禪修語錄》一書,為弟子們在精進禪修中,開解真禪妙法的真實義。禪師法語精闢直捷、直指本心,有如醍醐灌頂,除令弟子開啟悟性,亦讓有緣大眾啟迪心靈覺醒之門。

文 / 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佛祖禪宗印心佛法的修行是從菩薩起修。凡人與菩薩有何不同?基本上是相同的,菩薩也是由「人」修行而成就的;不同的是,一般人大多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而菩薩則懂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發心利益眾生的修行人,祂的心與一般眾生的心有所不同而已。

換言之,菩薩是一尊懂得「覺有情」的眾生,一心志求佛道,不斷積功累德,冀盼此生終能成就無上菩提,可以普度眾生出離苦海而抵達光明彼岸。因此,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曾多次開示,期許修行印心佛法的禪門弟子,都應超越天道、聲聞道及緣覺道的修行,直接從菩薩道起修,加速逕往佛道前進。

菩薩必須修行六度萬行,亦稱六度波羅蜜,是六種幫助菩薩行者能夠快速到達光明彼岸的功課。此六度波羅蜜的內涵為無相布施、清淨持戒、無生法忍、加速精進、智慧禪定、圓滿般若。茲分別略說如下:

1.無相布施:

所謂無相布施,是指針對幫助他人的「靈性」解脫成就所作的布施。相對地,對於他人「色身」所遭遇的貧困和苦難,提供急難救濟相關的協助,則稱為有相布施。無論有相布施或無相布施,都會在未來時空產生加乘效果的回報,正如農人在田間播下一把稻穀種子,數月後必將獲得倍數的收成一樣。其中又以對靈性所施的無相布施功德最大,回報也最大。

那麼,如何行無相布施呢?諸如接引有緣眾生入禪門修行最究竟的正法;設立禪修道場,讓更多有緣人能接受印心佛法的洗禮薰陶;輔導照顧初入門的同修,親切有耐心地解答他們修行上的疑問;真心關懷並勉勵想精進修行卻遭遇瓶頸的師兄姐;擔任傳法課堂義工、護持道場運作…等,凡是對人的靈性解脫成就有所幫助的作為,都是無相布施的一環。

悟覺妙天禪師有一首言簡意賅的法語:「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就是接引有緣人修行可以令其解脫成就的印心佛法,讓他們能夠脫離眾生界的輪迴,靈性逐步淨化、提升,而成就一尊莊嚴的佛菩薩。

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則是設立可資眾生修行印心佛法的道場,恭請證道明師開光,成為塵世間清淨光明的一方淨土,讓有緣人得以在此禪修,接受佛光洗禮,沉浸在佛國的能量磁場。眾人在這樣的佛國淨土修行,必能心開意解,加速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禪宗是修無上乘佛法,以「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為修行目標,覺行圓滿,才得成就無上菩提。因此,禪宗弟子終其一生,必須持續不斷地行無相布施。不似淨土宗或其他法門的修行方式,大多是只求他度,透過不斷唸佛或拜懺,期望將來往生時,佛菩薩可以前來接引他們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並不注重無相布施。然而,若希望在這一世修行成就,唯有廣積無相布施功德,才能讓修行之路更順利,更有機會早日邁向成就。

2.清淨持戒:

修行印心佛法要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身不犯殺、盜、淫、妄、酒;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和綺語;意不犯貪、瞋、癡、慢、疑。三業清淨,不犯戒律,是禪宗弟子最根本的修行準則,要做到不造三業,身口意完全清淨,因為清淨方可成佛。而我們生存的娑婆世界,在佛眼中,是極不清淨的世界,又稱五濁惡世,即劫濁、命濁、見濁、煩惱濁和眾生濁。

在此五濁惡世中,若希望早日修行成就,就必須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才能開出聖潔芬芳的蓮花。我們所見的佛菩薩像,就有許多是端坐或站立在蓮花座上,由此可見,「清淨」是修行成就最重要、絕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

蓮花

五濁惡世中,若想早日修行成就,就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一般在家居士,若能嚴守不犯「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這十條禪宗戒律,就可以做到身心清淨。但是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戒,清淨戒律的成績就等於零分。

悟覺妙天禪師曾經譬喻:電線上站著十隻鳥,如果獵人開槍射下了其中一隻,電線上還留下幾隻?答案是一隻都不留,因為槍聲一響,鳥兒都嚇飛一空了。

同樣地,只要犯了其中一戒,所有清淨持戒的功德就會前功盡棄。十戒當中,又以瞋戒最難嚴守,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竄出一把無明火,就會燒毁多年累積的整片功德林。因此,悟覺妙天禪師再三提醒修行人「不生氣、不生氣,活到一百一」,就是用心良苦地告誡弟子,只要做到「不起瞋心」,就能延長壽命,活到一百一十歲並非難事。

3.無生法忍:

我們身處在龍蛇雜處的五濁惡世裡,人世間欺善怕惡、霸凌橫行、粗暴無理、逞凶鬥狠者比比皆是,有時遇上不講道理、不留情面、不守規矩、罔顧道義、得寸進尺的惡人,難免會不小心被激怒,而想與對方一爭長短或一較輸贏,方解胸中怒氣,這是人之常情。然而,禪行者切忌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若以無明報復無明,等於是和對方一起沉淪於逞凶鬥狠、暴虎馮河的漩渦之中,即使最後贏得一時勝利,卻早已輸掉「忍辱」的修行功德。

據說人們一旦瞋心大起,智慧的程度瞬間降低到與魚類相仿,可見在瞋心驅使、智慧不足的狀態下做出的決策及行動,往往會招致可怕的業力果報。

忍辱是修行人在超凡入聖的過程中,必須修鍊的一門功課,很多人都無法通過這關嚴格的考驗。雖然古語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但匡正作惡多端者的工作,可以交由警政及獄政單位執行,禪行者的忍辱不是怕事,而是考驗內修功夫的修持境界。悟覺妙天禪師曾開示,想成佛,必須經得起任何侮辱和打擊,一切磨難都須通過無生法忍的考驗,而不被動搖,無論外境是好是壞,都不能影響內心的清淨。

例如,明朝有兩位高僧,一位名叫寒山,另一位名叫拾得,據傳他們分別是文殊及普賢兩大菩薩應化在人間的化身,兩人從小都是孤兒,幼年時被一位慈悲的老和尚收養。

有一天,寒山禪師問拾得禪師:「若有人打你、罵你、侮辱你、嘲笑你、誣陷你,無所不用其極地迫害你,你該如何對待他?」拾得禪師回答:「我只有忍他、避他、由他、不理他,過幾年再看看他又如何。」乍聽之下,有人可能會覺得拾得禪師的做法太軟弱、沒骨氣,殊不知他當時的忍辱修為已臻極高的「無生法忍」境界。

悟覺妙天禪師說:「無瞋萬法忍。」忍辱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地隱忍不動,而是要做到無生法忍,根本沒有生起任何怒氣,因此也不必隱忍,這必須靠智慧的力量來化解,讓原本要火冒三丈的怒氣在尚未竄起之前,就瞬間被化解、煙消雲散,就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一樣,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何等的「無生法忍」功夫,也是菩薩必須銘心謹記的功課。

悟覺妙天禪師另有法語:「平常心,心常平」,則是提醒修行人在面對一切問題時,如果都能以平常心去應對解決,就掌握了無生法忍的訣竅。

4.加速精進:

菩薩道的修行,必須即知即行,切勿抱持來日方長的想法,因為世事無常。俗話說,誰都無法預知「無常」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倘若明天不會再如常地到來,我們成就的資糧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我們要度盡體內眾生,讓它們完全淨化而放出清淨光;也要讓心中的煩惱痛苦一掃而空,讓心裡的地獄淨空;還要累積接引眾生、莊嚴眾生的功德。這些我們完成了多少?我們要加速禪定的功力,早日進入自性法界。

所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人生百年,生命所剩的時間無多,悟覺妙天禪師經常勉勵弟子,修行必須與時間賽跑,未來十年該完成的工作,最好在一年內就完成;預計一年要完成的工作,最好在一個月內就完成。禪行者須時時保持精進不懈的精神,因為菩提道上,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一懈怠,精神鬆散,要想修行成就道果,就如緣木求魚,極為困難。禪師勉勵弟子要「禪心堅定、禪法堅固」地精進佛道,才能邁向一世成就的大道。

5.智慧禪定:

禪定的目的,是藉由往內深入地禪定,超越地球時空,進入佛菩薩的時空,得到佛菩薩的智慧之光、生命之光與超能力之光,進而超凡入聖。

人的意識是在有形有相的現象界,佛菩薩則在無相實相的法界,若想以生生滅滅的意識心,進入不生不滅、永恆的實相法界,是不可能的;必須以一顆清淨的心,放下意識的千慮萬緣,一心專注,妄念不起,離相修行,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當以清淨無染的真心,相應明師加持的證量光,就能從寂靜的初定,漸漸深入到大定,進而入正定,定入自性的光海。

此時,愈能深定進入實相法界,所證得的佛光就愈廣大無邊。《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是說,每位禪行菩薩因禪定功夫的深淺不同,所得的證量也有所差別。

菩薩的智慧禪定,是以一顆清淨心,息心滌慮,專注一處,離相禪定,正定深入,直至見證自性光明現前。悟覺妙天禪師開示,自性光明現前,僅是修證到六地菩薩(現前地)的境界,還要再繼續努力,朝向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菩薩道的成就才圓滿告一段落。

而禪定時,若精神力不足,雜念妄念紛飛,就仍是停留在人間法界的禪定,不是智慧禪定,即使坐破了蒲團,也不可能成就;必須要離相無念,才是智慧禪定,才有機會定入實相的光明法界。

6.圓滿般若:

所謂般若,是指智慧之光。修行成就的佛陀都是以「光」為佛號稱謂,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佛,藥師佛是琉璃光佛,觀世音菩薩的師父是千光王靜住如來。此外又如白光聖佛、佛光聖佛、智光聖佛、金光王佛、定光佛…等,都是人的精神體或靈性體透過修行,得到明師聖佛傳佛心印,在禪定中得到大宇宙的生命之光、智慧之光、造化力之光,而成就無上菩提,進入聖位。

所以,菩薩六度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圓滿般若」,就是得到智慧之光。而要得到般若之光,首先必須入對法門,其次要跟對師父,例如跟隨禪宗宗師悟覺妙天禪師,修行可以一世成就的印心佛法。因為印心佛法「佛心傳心、佛心印心」特殊的傳法方式,傳的就是佛光;而唯有三身成就的證道宗師,才有證量及能力,可以傳佛的心印。只要找對證道明師,真心追隨,與師同心同行,禪心堅定,禪法堅固,日久功深,感應道交,有朝一日獲上師印可,心心相印,同證無上菩提,自然臻於圓滿般若。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