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章碧薇
60多歲的姜先生罹患腦中風,到醫院腦科求診後仍反覆發作,治療效果有限,後來轉介到奇美醫院心臟科檢查,發現他不只頸部動脈狹窄,還有心臟血管阻塞、鈣化等問題。心臟科團隊利用AI影像導航與震波碎石氣球先進技術,有效清除阻塞,術後恢復良好,姜先生也回歸正常生活,外界均感驚奇。
血管鈣化如何產生
奇美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表示,血管鈣化源於慢性發炎,發炎處可能會出現鈣化物質沉著,導致血管硬化、脆弱,而出現類似關節慢性發炎所產生的骨刺。造成慢性發炎的風險因子,除了年紀因素,還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吸煙、家族病史、生活壓力大等。另外,洗腎患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者,因為腎臟無法正常排出鈣、磷而累積於血管內,進而產生血管鈣化。
洪俊聲比喻,血管就像一條橡膠管,會隨著時間逐漸老化。如果血管鈣化,而血液又不乾淨,血管就容易沉積物質,導致動脈硬化,日積月累之下,血管阻塞越來越嚴重,最後很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
血管鈣化會提高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因為鈣化後的血管非常脆弱,如果在手術過程中破裂,病人會當場停止心跳,因此病況嚴重的患者只能做「繞道手術」,也就是硬化的血管上外接一條正常的血管,使血液流動通暢,又稱為「搭橋手術」。
然而,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做繞道手術,譬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會提高開刀的麻醉風險,而他們正是因為慢性疾病而引發血管鈣化。
AI影像導航與震波碎石氣球逆轉困境
姜先生第一次做心臟手術時,因為鈣化嚴重,無法以傳統方式撐開血管,恰巧此時醫院引進AI影像導航與震波碎石氣球,所以第二次手術時,心臟科團隊先利用AI影像導航找出鈣化最嚴重的部位,放入震波氣球擊碎鈣化物質後,再安裝支架。術後,姜先生恢復良好,沒有復發,也回歸正常生活。
洪俊聲說:「傳統的手術方式,血管破裂風險達5%,也就是說,20位手術病患中,會有1人血管破裂,並且24小時之內死亡,這對醫生、病患及家屬來說,都無法接受,但震波碎石可以避免這5%風險。」
洪俊聲表示,過去的傳統影像掃描,只能得知有鈣化,但無法掌握鈣化的環度、長度與深度,醫師需靠臨床經驗自行處理。如果誤判,支架放在鈣化嚴重的位置,會導致血管無法有效張開,致使手術失敗,同時術後發生反覆阻塞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難以治癒。
AI影像導航有高速運算、自動分析、導航定位等優點,可精準告知病況,免去醫師耗費大量心力判讀計算。
處理血管鈣化的傳統方式,一般是使用氣球擴張手術,將氣球放進阻塞的血管,撐開後再放入支架,使血液恢復流暢。但如果撐不開,或是因血管太脆弱,在手術過程中破裂,有致命危險。還有一種旋磨系統,將鑽頭伸進血管,磨除阻塞物,但是用硬碰硬的方式處理,手術風險更高,所以只有資深、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醫師才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