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珮蓉
小芸是個24歲的年輕上班族,為了增加收入,還額外兼職,近期因健康因素放下副業,雖然有60萬元存款,卻仍每天為錢煩惱,花錢斤斤計較。看到身旁的人開始買車買房,自己拚命研究投資,卻無法趕上,深陷焦慮的漩渦…。
社群媒體加劇金錢焦慮
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煩惱?即使努力存錢卻覺得不夠,或是逃避理財議題,不敢檢視銀行帳戶,那你可能出現了金錢焦慮的狀況。
近年,不少Z世代年輕人的金錢觀受社群媒體影響,產生金錢畸形症或焦慮的現象。2023年12月,美國體驗管理公司Qualtrics代表美國金融公司Intuit Credit Karma調查發現,美國44%的Z世代和46%的千禧世代「痴迷於致富」;美國人整體平均則為27%;年紀稍長的X世代(註)為25%,更年長的59歲(含)以上族群只有14%。
(註)X世代:1965~1980年出生。千禧世代:1981~1996年出生。Z世代:1997~2012年出生。
由於同儕之間相互影響,看到朋友經常在社群上分享吃昂貴美食、出國旅遊、買奢侈品…,不少人也期待自己可以過這種物質富裕的生活,一味跟風。但這種不健康的金錢觀,可能會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造成衝動消費,累積負債。
安睿宏觀資深理財顧問吳志峯指出,對於金錢過度關注,或是完全不談、習慣性逃避,都可能是金錢焦慮的狀況;「理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平靜自在,過猶不及都不好。」他說。
金錢焦慮的狀態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大部分的投資人都容易患得患失,有人因為購買美股,過年期間還在晚上熬夜看盤,無法好好享受假期,或因為財產糾紛,和親戚、家人發生爭執。」
吳志峯分析,金錢焦慮是受到原生家庭及後天價值觀的影響。如果在經濟不穩定的家庭長大,孩子容易因為家裡窮困而產生匱乏感,長大後傾向省吃儉用的生活模式,特別是年長一輩。
他以一位年紀較長的客戶為例,因為都更使得客戶手上的老房快速增值,身價上億,但是因為生性節儉,即便獲得了大筆財富,仍沒有變賣房子,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為了不浪費而吃隔夜菜。
至於後天因素,太過偏差的理財價值觀,也可能造成金錢焦慮。例如前述受到社群媒體影響,看到同儕的發文而跟風比較,產生過度消費。
此外,只想花錢解決問題,而不願意負責,也屬於偏差的價值觀。吳志峯回憶大學時期在夏令營擔任隊輔,有位國小學員因為不想洗衣服,花1,000元請隊輔代勞。「當時的1,000元面額不小,雖然該學員家裡經濟不錯,但我認為這是較偏差的金錢觀。」因為這種觀念會讓孩子難以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盤點資產負債 落實預算先決
金錢觀的形成,與父母如何看待及處理金錢息息相關。父母該如何從小教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呢?吳志峯表示,在教導孩子金錢觀之前,應先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金錢觀。比如,認為「夠用就好」和「追求高CP值(性價比)」,就會有不同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