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璦竹
今(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竟鬧到兩黨競相發起大罷免。行政院說,不能接受總預算刪減史上最高,立法院多數的在野聯盟則說,三讀後的總預算超過2.9兆元,仍然是史上最高,雙方都以「最高」互相攻擊。
上(2)月19日,立法院將此前已三讀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下稱財劃法)》與總預算審查報告一起送出立法院;延遲送出《財劃法》是為避免新法生效後,導致尚未三讀的總預算依法必須重編。
依據三讀的《財劃法》,中央政府總預算中,逾3,700億元會改為地方使用,遠高於今年刪減的2,075.7億(包含補貼台電的1,000億在內,分別是減列1,135億9,925萬9,000元,及通案統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一場更大的政治風暴可以預料。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兼主任陳國樑指出:「地方自治為憲法所保障之制度,相關的法律包括《地方制度法(下稱地制法)》與《財劃法》,前者相當於地方自治做事的手,後者為收錢的手,兩者互為配套。1999年以前,兩部法律都是一起修法,省虛級化後,《財劃法》卻沒有相應修法,造成問題。」
《地制法》在1999年以後,修過十多次,包括2010年直轄市從2個增為6個。但期間《財劃法》雖多次送入立法院審議,卻從未成功修訂,修法的必要性不言可喻。分析此前修法失敗的原因,陳國樑說,除了中央地方的垂直分配,更困難的是地方之間的水平分配。「總是二桃殺三士,最後預算資源還是牢牢握在中央手裡。」
面對地方的聲聲呼喚,行政院卻打定主意不提出修法版本。此前,行政院曾4度提出修正案,送立法院審議,最後一次是2012年2月陳冲院長時代。2018年,總統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曾承諾修訂,但最後跳票了。「之前因為地方分配喬不定,這次統籌分配款一下大增到3,700多億,每個縣市都增加不少。」陳國樑解釋,阻力因此相對小。
營業稅全歸中央統籌分配稅款
根據立法院最終三讀通過的版本,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96%列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給地方;其餘4%列為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由行政院決定分配。未修法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財源為所得稅的10%、貨物稅的10%、營業稅扣除依法提撥統一發票獎金後的40%,以及在縣市徵收土地增值稅(下稱土增稅)的20%。
經此次修法後,貨物稅維持10%不變,所得稅增至11%、營業稅扣除統一發票獎金及稽徵費後之全數等3項,歸入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土增稅則全數回歸地方不計入。據修法前版本,2025年中央分配給地方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4,676億元,修法後則為8,429億元,等於中央要再多釋出3,753億元給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