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愛糧 醜食也能獲新生

惜食愛糧 醜食也能獲新生

文 / 詹珮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圖片提供 / 醜食投胎創辦人李沅蓁

彎折的胡蘿蔔、角度怪異的甜椒、表皮有黑點的柚子…,這些外型不符合市場標準的醜食,又稱為格外品,還未進入賣場販售前就被淘汰,且因採摘及運送成本考量,大多數農民寧願留在農地任其腐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指出,全球每年有高達3分之一生產量的食物被浪費,約有13億噸在上架前就被丟棄。另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一年產出220萬公噸廚餘,廚餘桶堆積的高度相當於5萬座台北101,數量相當可觀。

嚴重的剩食問題不僅造成經濟損失,也因掩埋剩食產生大量甲烷,而加劇氣候暖化。

醜食投胎創辦人李沅蓁瞄準外貌不佳,但風味及營養具足的水果,製成美味甜點,賦予「醜食」新生命,為食物浪費問題盡心力。她也致力惜食新生活運動,鼓勵依據自身食量點餐,或將剩食帶回家,以減少廚餘。

李沅蓁指出,從產地運送到市場之前,為了讓消費者埋單,外觀完整、形狀碩大的蔬果會優先挑出販售。然而,以市場挑選的標準評斷蔬果外表,長久下來,消費者可能忘了食物長在地裡的樣子,或對醜食造成誤解。

「小朋友看到超市販售的白蘿蔔都是白淨漂亮的,可能都不知道它原本是生長在泥土裡,或認為西瓜是長在樹上。或者看到蔬果表皮有斑點、顏色較深,就認為不新鮮或壞掉,其實只是因為日曬、蟲咬造成外形不好看,並不影響營養價值。」

荔枝落果、斑點芒果烘焙甜點

國外對醜食已有頗具規模的商業模式,舉例而言,2015年成立的美國食物零售公司Imperfect Foods直接和農場合作,收購不符合市場要求的農產品,建立會員制方案,以低於傳統通路30%的價格販售給消費者。截至2022年底,已與全美1,200位農民及食品供應商合作,協助減少超過6,300萬公斤的食物浪費,客戶數則達到40萬名。

雖然台灣目前已有不少關注剩食議題的團體推出APP或媒合平台,比如行之有年的食物銀行等,媒合餐廳、店家,將剩食以優惠價格販售給消費者或致贈社福機構,但在醜食再利用方面,仍缺少系統性媒合平台,只有超市的惜福專區,或少數品牌以醜食製成蔬果乾等商品。李沅蓁認為,台灣的醜食議題仍需更多關注及解方。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