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觀念 建立正確人生觀

3個觀念 建立正確人生觀

一個人如果我執太深,就會影響智慧的發展。什麼是「我執」?就是凡事都以「我」為中心,以「我」為優先,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與戈發生衝突與對立,而這也是人間無法安寧、不能和平的原因。一個有我執的人,在處事上容易有偏見,不能觀照整個局勢,比較沒有「整體觀」,當然也無法面面俱到。

Read more
腹部呼吸5步驟

腹部呼吸5步驟

正確的呼吸法是腹部呼吸,也就是從鼻子吸氣後,不只到胸腔,還要往下到腹部,而且不是猛然、用力地吸一大口氣,而是慢慢地、輕輕地、細細地,綿綿不絕地吸氣進來,直到腹部。

Read more
如何在身體疲累的時候,還能保持頭腦清醒?

如何在身體疲累的時候,還能保持頭腦清醒?

如何讓自己在身體疲累的時候,還能保持頭腦清醒?如果前一晚睡眠足夠,第二天還會發生疲累的現象,表示用腦過度,那麼就要想辦法讓大腦休息。可以利用禪定的方法來放鬆大腦,因為禪定時,精神集中,可以幫助你不再消耗腦力。

Read more
提昇靈性,改變命運的智慧禪

提昇靈性,改變命運的智慧禪

命運到底可不可以轉?又該怎麼轉?如果想要轉運,必須要靠自己。所謂「運」,是指客觀的環境,而命運的好壞,則與自己內在靈性(靈魂)的層次有關。

Read more
禪定坐不好?5個方向,改變生活習慣,超越「身」的障礙

禪定坐不好?5個方向,改變生活習慣,超越「身」的障礙

很多學禪坐的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克服不了腳的酸麻痛、或是坐著坐著就睡著了、腦海中的思緒停不下來…這些說大不小的毛病,往往就是讓自己無法繼續禪坐下去的原因,那麼該如何對治呢?其實要克服這些禪坐上的問題,必須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下手。簡單來說,可以從下列五個方面來調整,慢慢的,你就可以超越自己「身」的障礙了。

Read more
清淨自在 與佛相應

清淨自在 與佛相應

真正的佛法是不能用言語解說的,一定要心領神會。而能不能心領神會,則在於靈性的清淨程度,在於平日的特質是否優良,比方追逐名利、強出頭、與人相爭、喜歡八卦、說長道短…,這些都是低品質的表現;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愈多、人的思想愈重,品質就愈低,靈性之光也愈低。

Read more
什麼是印心?

什麼是印心?

兩千五百年前,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徼笑」,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的心印傳給了摩訶迦葉尊者。到底什麼是印心?佛又是如何「傳佛心印」呢?

Read more
什麼是「參」?

什麼是「參」?

我們常聽人說,坐禪要參禪,可是什麼是「參」?「參」和「想」有什麼不同?事實上,「參」是智慧觀,「想」是意識面,兩者相去甚遠,全看個人的悟性。

Read more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四度空間:靈性的空間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四度空間:靈性的空間

第四度靈性空間,是屬於智慧的層次,到達這個境界時,已與整個宇宙合一了,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人以為,學禪坐只是在那裡傻傻的坐著,甚至還會質疑,怎麼坐了半天也沒有感應,其實這是因為智慧沒開,沒跟大自然、大宇宙的生命起相應,當然就一直停留在原地,不能超越。

Read more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三度空間:精神的空間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三度空間:精神的空間

所謂精神空間, 是指潛在意識, 它是一個意識的倉庫,儲存了我們從出生到現在,甚至過去累世的種種意識,一般所謂「靈魂」的「魂」,指的就是潛在意識。

Read more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二度空間:意識的空間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二度空間:意識的空間

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甚至連晚上睡覺的時候,大腦也得不到徹底的休息,所以老化得很快。當腦細胞退化到不能維持原有功能時,就會變成癡呆症。透過禪坐,正可以彌補這種缺憾。因為禪坐的時候,身心會自然放鬆,不但生理可以得到一種特殊的休息,同時腦神經的活動也會暫時停止,讓讓大腦得到休息。

Read more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一度空間:生理的空間

【禪修的四度空間】第一度空間:生理的空間

當空氣進入人體後,就變成元氣,這個過程並不需要練習,因為呼吸是生來就會的本領。可是一般人都是採取胸腔呼吸法,氣是往下走的,所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衰老。如果能改成腹部呼吸,讓氣向上提昇,把元氣提昇為真氣,就可以延長壽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