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釋義(十)

楞嚴經釋義(十)

佛陀伸出柔軟而清淨的手,展開五根手指,對阿難及在場大眾說:「我當初證道之後,曾在鹿野苑跟阿若多等五位比丘及你們四眾說過,一切眾生不成佛道、證不到阿羅漢的原因,都是被客塵煩惱耽誤了。你們說說看,當初是怎麼開悟的,如今證到佛果了嗎?」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八)

楞嚴經釋義(八)

佛陀接著對阿難說:「阿難!世間所有修道人的禪定功夫再好,已經達到九次第定了,也是不能成就了脫生死的阿羅漢果位,因為他執著於第六意識的那個能分別的識心,以為識心即真心。你現在雖然跟著我,聽了很多佛法,但未見真心,所以也成就不了聖果。」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七)

楞嚴經釋義(七)

這是阿難第七次猜心在哪裡。想必是一切無義,就是心體了,這個論點也被佛陀擊破而不能成立。前面歸納七處徵心,分為二大類,前六處皆以為心有在處(在內、在外、在根塵中間),佛陀予以一一打破,最後阿難以為既有所在處講不通,那就是不在一切處了。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六)

楞嚴經釋義(六)

這是阿難第六次說「心」的位置。其中說到實相,無相可見之相叫做實相,俗稱「無相實相」,是「一真法界」、「諸法空相」、「真如實相」…的別名。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五)

楞嚴經釋義(五)

這是阿難第五次回答佛陀對「心」揣測的觀念。佛陀批駁阿難的重點為「心」要有體才能合,既然心無形體,如何能合?思惟作用是生生滅滅的虛浮想法,實無自體,故無合處。如果能合,就能從第十八界外另生一界,去合六塵之外的另一塵,這種說法說不通。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四)

楞嚴經釋義(四)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照你這樣說,『心』潛藏在眼根裡面,就像透明的琉璃鏡雖然擋在眼前,但我們仍能看見山河大地,不過,這個琉璃鏡還看看得到嗎?」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三)

楞嚴經釋義(三)

佛陀對阿難認為「心在身內」的觀點逐步擊破,讓他明白「心在身內」的觀點是不對的。心若在身內,卻不知道身內五臟六腑的情形,反而知道身外的境,不就像阿難在室內看不到佛陀的存在,卻可以看到室外景觀一樣,於理說不通。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二)

楞嚴經釋義(二)

《楞嚴經》的重點就在「真」、「妄」二字。真心能永生淨土,妄心即入輪迴。阿難被佛一問,說出他之所以出家學佛,是因為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好。他的這一念,其實也是一種眾生知見之妄心。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一)

楞嚴經釋義(一)

「楞嚴」乃梵語音譯,是指「堅固不破,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意。《楞嚴經》乃直指人心,見佛成佛的重要經典。此經與《金剛經》一樣,同為禪宗之重要經典。這兩本經典都是從「吃飯」談起,「吃飯」看似平常,但平常中有宇宙的妙理存焉。

Read more
淺説《楞嚴經》的由來

淺説《楞嚴經》的由來

隋朝的智者大師對耳根圓通之事有些不太明白,在禪定之中,有一位全身放金光、身著盔甲之金甲神對他說:「等《楞嚴經》入中國來,你就會明白了!」大師乃天天向西天禮拜,希望等待《楞嚴經》早日傳來中國。他苦拜十八年,直到示寂,仍未等到。直到一百多年後,唐中宗神龍元年,始有印度僧人般刺密諦,經由海道帶來此經,其中過程十分離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