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釋義(二)

楞嚴經釋義(二)

整理/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
圖/李柏漢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語譯】

佛陀說:「對了!阿難!你要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死死,連續不斷,都是因為不曉得有一個常住真心。這個心本來清淨光明,永不壞滅,人們卻錯認那個會胡思亂想的意識為真心,因此才會有生死輪迴!現在你們想要研求無上菩提,發揮本有的真心,就應該忠忠實實地回答我的問話。十方如來能夠證到究竟解脫,都是由這一條正路,都要忠忠實實。心若忠實,言語也會忠實,照這樣修行,從初發心直到成佛,就不致有種種彎彎曲曲的魔障來阻礙耽誤。阿難!我問你,當初你初發心,是因為攀緣到我的三十二相,你是用什麼東西來看的?是用什麼東西來喜愛的呢?」

阿難答道:「佛啊!我是用心和眼。用我的眼睛看到您的好相,然後用我的心,生出喜愛,所以我才願捨生死修佛道。」

【解說】

這部《楞嚴經》的重點就在「真」、「妄」二字。真心能永生淨土,妄心即入輪迴。阿難被佛一問,說出他之所以出家學佛,是因為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好。他的這一念,其實也是一種眾生知見之妄心。妄心不易被人察覺其「非真」,故稱之為「賊」。真心是「常、住、性淨明體」,常者永恆不變,住者不來不去,性者不動不搖,淨者不受污染,明者不昏不暗,此種心體無處所,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阿難不知,佛為開啟弟子智慧,於是有「七處徵心」之序幕,否定了阿難的錯誤認知。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衹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語譯】

佛說:「照你所說,你的喜愛是由於你的心與眼,那麼若是你找不到心與眼在什麼地方,你就不能破除煩惱。這就像國王面對他的國家被敵人入侵,要興兵討伐,出兵之前一定要先知道敵人在什麼地方。你之所以流轉生死,輪迴不息,就是由於心與眼的緣故。我現在問你,你這個能愛的心與能看的眼在什麼地方?」

阿難回答說:「佛啊!世間這些由十種不同投生方式(如胎、卵、濕、化…等)的眾生,其識心都是居住在身體裡面,就是如來的眼也是長在臉上。您從前曾說過,眼是浮塵根,所謂浮塵根就是指構成『色、香、味、觸』的根源,我的眼也是長在我的臉上,由此可知,我的心當然也是在身體裡面囉!」

【解說】

此為阿難的第一次回答,他說「心」是在內,而「身」在其外。此乃一切眾生普遍的執著,俱生之無明,堅固之妄想,阿難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夫!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衹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語譯】

佛問阿難:「阿難!你現在坐在講堂內,你看祇陀林園是在哪裡呢?」

阿難答:「世尊,這清淨的如來講堂就在『給孤獨園』裡,而祇陀林園就在講堂之外!」

「你在堂中,首先看見什麼呢?」

「世尊!我在堂中首先看到佛,然後看見堂中眾人,再往外看,才看到祇陀林園。」

「阿難!你是如何看到林園的呢?」

「世尊!因為講堂的門窗大開,我雖然身在堂內,卻可以遠遠地看見堂外的林園。」

【解說】

佛以淺近的事例來開悟阿難。世尊三問,阿難三答,一問一答之間,已入了世尊為阿難所設計的「破執」圈套。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