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釋義(一)

楞嚴經釋義(一)

整理/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
圖/李柏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衹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語譯】

我是這麼聽佛說的:

當時,位於中印度舍衛國首都豐德城近郊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個祇園精舍,佛陀正在為祂的一二五○名出家弟子講經說法。

這些出家人都是已證得阿羅漢果,修到無「欲漏」、無「有漏」、無「無明漏」,而回小向大,超越輪迴,能安住如來宮殿,掌握如來法印,能行如來法令,能紹法王之位的聖者;能即三界而出三界,能於十方國土,成就三千威儀,度己度人,又能助揚佛法,轉大法輪,妙堪如來付託之遺囑;且能身嚴心淨三聚之戒,言為世法,行為世則,堪為三界眾生之導師;又能變現許多化身,度脫眾生,救拔未來世眾生,使他們超越根塵之污染牽累。

在這些大阿羅漢當中,包括最有名的舍利弗、目犍連、拘絺羅、滿慈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還有許多無師教導而悟道的緣覺獨覺及研真斷惑之初心行者,都趁著為期九十天的結夏安居期滿的假日(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來到佛前相互檢討反省這一段期間之修行心得及戒律之遵循,另外還有十方法界的菩薩,也在佛陀慈悲肅穆的氣氛下,恭請佛為大家解答修行上難以解決的深奧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佛陀打開了坐具,坐了下來,對著這一群修行人宣說微妙深奧的義理。佛陀用殊勝妙法來宴請眾人,使大眾飽嚐法味,法喜充滿,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而佛的法音宣流,眾人前所未聞,其音聲之好聽,就像極樂世界中迦陵頻伽仙鳥的悅耳音聲,傳遍了十方法界。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多到像恆河之沙,數也數不清,都聞得這悅耳的音聲而洶湧前來參加這個莊嚴隆重的楞嚴法會,其中的文殊師利菩薩,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這一天正值波斯匿王為他父親的週年忌日(七月十四日),準備了許多名貴的食品,親自請佛以及諸大菩薩來到宮廷,虔誠供養,希望他父親的靈性能夠因此得到佛菩薩的佛力加被,而早日解脫登上佛國。城中還有其他福德具隆的長者居士們也誠心要齋請出家僧眾。佛就派遣文殊師利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等,前往接受供養。

只有阿難尊者因為早就被人家請了出去,而且由於路程太遠,趕不及回來參加應供。他外出沒有上座或規範師與之同行,只有阿難自己獨行。又巧這一天施主們都知道國王及諸大長者已請佛吃飯,所以沒有人送飯來供養他。

阿難拿著乞食的缽,循著平日走慣的豐德城路線,照常挨戶托缽。阿難認為,僧人乞食是讓人們種福田,讓人種福是慈悲心,故不應選擇哪一家是淨姓,哪一家是穢姓;不論貴賤,都一律平等看待,才合佛法的精神。只要讓人有供僧的機會,就能圓成他們布施的功德。

阿難知道世尊過去曾責備過他的同修大迦葉在托缽的時候捨富就貧,而須菩提是捨貧就富,佛說他倆雖身為阿羅漢,心卻不均平,因此他要依循佛的平等大悲精神,表現自己並無分別之心。一路上,只見阿難慢條斯理地經過城外溝塹,步入大城;隨時謹慎地整理一下衣服,檢點一下儀容,注意乞食的禮儀與風度。

就在這時候,阿難走到一個風化區,被大幻術家摩登伽女以先梵天的邪咒迷惑了,不由自主地被她攝入香巢,差一點就毀了戒體,眼見一生修持即將付諸東流。

佛陀知道阿難被淫術邪咒所困,所以吃過齋飯後,馬上就回到道場,國王、大臣及長者居士們也跟著過來要聽佛陀說法。此時佛的頂門上放出百寶色的無畏佛光,光中化出一朵千葉蓮花,蓮花上坐著一尊化佛,口中唸唸有詞,宣說神咒,叫文殊菩薩持咒飛奔而去救護阿難。摩登伽女的邪咒即時消失,淫火頓歇。可憐的阿難連同摩登伽女一同被文殊菩薩帶回佛陀說法的地方。

阿難見到師父,頂禮後便悲傷地哭泣起來,悔恨自己從無始劫以來,只知貪求多聞(阿難是在佛弟子中有「多聞第一」之美名),而沒有實地修習內證功夫,以致道力不足,才會在今天碰上前世的風流冤債,而幾乎讓道行前功盡棄。懊悔之餘,懇切地請問佛陀,十方如來如何修成佛道。

他問:「我常聽聞佛說的三大法門-奢摩他(漢譯為「止」)、三摩缽提(「觀」)及禪那(靜慮),但不曾修、不曾悟、不曾證,所以沒有證量,也不會用,才會一碰到魔力便不能自脫。請問師父,這三大法門大定的最初修行是從何證入的?」

阿難這麼一問,引發無量恆沙菩薩及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聖眾,個個都想聽佛陀的慈悲開示。

佛陀對阿難說:「你跟我同宗(阿難是佛陀的堂弟),有了天倫的情誼。我問你,你在我的佛法中看到什麼殊勝美好的東西,才會捨去世間的恩愛,初發道心來跟我出家學佛的?」

阿難回答說:「我看到您的三十二種美好的相貌,與世上的凡夫不同。您的身體內外透明,像琉璃寶石。我常想佛的相貌,絕對不是從愛欲而生的!因為從愛欲而生的總是粗濁、腥臭、膿血、骯髒,絕不可能產生這麼樣的清淨、透明、殊勝、微妙,好像紫金光聚在一起的相貌。我實在喜愛您的相好,所以就跟您出家!」

【解說】

這一段述說佛陀開講《楞嚴經》的緣起。

「楞嚴」乃梵語音譯,是指「堅固不破,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意。《楞嚴經》乃直指人心,見佛成佛的重要經典。此經與《金剛經》一樣,同為禪宗之重要經典。這兩本經典都是從「吃飯」談起,「吃飯」看似平常,但平常中有宇宙的妙理存焉。阿難就是因為要吃飯,才會在城中托缽,遇上摩登伽女,而雙雙落入慾海情淵,差一點就破了戒體,使得修行的前功盡付東流。佛由「食色性也,人之大慾」為起點,宣說解脫證道之大法。

阿難為佛之堂弟,亦為佛之常侍,隨在佛陀身邊,是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但他雖博學多聞,卻未實修實證;故境風一吹,迎風便倒。等於學武之人只練得一身花拳繡腿,真正的道力、定力非常不足。以他在佛身邊多時,竟然區區一個摩登伽女就把他擺平了。

然而阿難不失為一位很會向內檢視自己的禪行者,被文殊菩薩帶回來後,悔恨交加,涕泗縱橫地向佛請示,十方諸佛得證菩提之微妙法門(包括止、觀、禪定等)的最初方便如何。

佛陀針對阿難的問題,詰問其為何出家學佛;阿難說是為了欣羨佛的相好莊嚴而出家。阿難只因心中對佛的色相美好感覺而出家,這就是阿難的問題癥結所在。一旦有了追逐色相美感之心,色情就不免相繼而來,情慾生障,才會一遇到摩登伽女之美色便道力全失,本性即迷。

到底是摩登伽女的咒術力強,還是阿難自己障礙深?蓋魔由自心生,果能一念不生,則萬法無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悟此真心,則近道矣!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